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
裴安平  张文绪 《作物学报》2005,31(6):805-807
用陶片稻稃印痕研究法,对澧阳平原不同年代的4处遗址水稻的演化特征作了研究,观察到其双峰乳突纵/横比都有向粳稻特征演化的倾向,但各古稻种群内都有不同比例类籼和类粳的个体存在,所以还不能将4群古稻定性为粳稻。  相似文献   
2.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88年秋,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中见到了水稻遗存。它不仅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证据,也是现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资料之一。毫无疑问,这里的发现对于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研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彭头山文化稻作遗存与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稻作农业的若干问题。一、彭头山文化的稻作农业与经济生活彭头山文化是近年新发现的一支新石器早期文化。已正式发掘过的遗址有湖南澧县彭头山、湖北宜都城背溪、枝城北等。  相似文献   
3.
用多种方法对 1 997年湖南澧县八十遗址出土的 782粒 80 0 0年前的古栽培稻谷的粒形等性状分析研究 ,观察到该古栽培稻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状变异性的不同于现代籼、粳、普通野生稻的近野生稻偏籼型的独立复合群体 ,且在演化地位上具有原始性和过渡性的特征。初步认定其为一个完全无人工选择条件下长期演化而成的原始栽培稻类型  相似文献   
4.
澧县八十遗址古栽培稻的粒形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类平均数值分类法, 将八十遗址古稻分为七类十一群. 各类间的性状平均值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表明古栽培稻具有类型的多样性, 是一种非野非籼非粳的原始栽培稻复合体(Complex).  相似文献   
5.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化的稻作新发现以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以来,洞庭湖地区的...  相似文献   
6.
炭化米复原及其古稻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张文绪  裴安平 《作物学报》2000,26(5):579-586
对八十土 当遗址T43(18)8000年bP的200粒出土炭化米进行研究, 证明炭化米的长、 宽、 厚缩变率分别为5.36%、 2.27%和1.04%, 炭化稻谷的长、 宽、 厚缩变率分别为10.71%、 3.03%和2.08%。 复原后古栽培稻的粒形特征具有单一性状变异的广域性, 性状组合的多型性, 性状演化的近野性和原始性, 是一种含有野、 籼、 粳基因  相似文献   
7.
张文绪  裴安平 《作物学报》1998,24(2):201-203
对湖南漕阳平砂彭头山,安乡汤家岗和澧县花荣村遗址出土陶片叶的稻谷印痕和稃壳残片作了扫描电镜观察研究,认定彭头山和汤家岗的古稻为似籼稻类型,花荣村的古稻似粳稻类型。并讨论了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籼粳亚种定型的形成时期问题。  相似文献   
8.
用多种方法对1997年湖南澧县八十Dang遗址出土的782粒8000年前的古栽培稻谷的粒形等性状分析研究,观察到该古栽培稻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状变异的不同于现代籼、粳、普通野生稻的近一稻偏籼型的独立复合群体,且在演化地位上具有原始性和过渡性的特征。初步认定其为一个完全无人工选择条件下长期演化而成的原始栽培稻类型。  相似文献   
9.
用类平均数值分类法 ,将八十遗址古稻分为七类十一群。各类间的性状平均值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表明古栽培稻具有类型的多样性 ,是一种非野非籼非粳的原始栽培稻复合体 (Com plex)  相似文献   
10.
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陶片中水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籼稻、粳稻和普通野生稻作为参照系, 用扫描电镜对彭头山遗址陶片中的水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进行观察拍照, 根据双峰乳突的纵距、横距及其纵横比分析了古栽培稻的属性, 认定8000年BP的彭头山古栽培稻的双峰乳突性状已向粳稻类型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