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当前,大多数中高职文秘专业教学标准无法衔接。为此,应在明确各自培养目标并实现相互衔接的前提下,做到专业内涵设计和教学条件建设的一体化设计,实施梯次教学。此外,还必须高度关注相关制度,比如中高职招生制度和考试内容的衔接,还要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2.
在本科院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高职院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却差强人意。高职院校偏重职业性和技术性有一定的合理性,短时间内大量增加人文教育类课程也不现实,加之高职教育对象文化素质偏低,在此背景下要使《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担负起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培育等多项功能,显然只能走体系构建之路。在构建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时,首要问题就是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仅仅当成一门课程来看待,其内容更在课堂之外。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育功能应定位于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四个方面,核心应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阐释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建议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紧紧围绕相关专题进行教学,并适当组织讨论,以全面构筑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体系,形成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的课程特色,建立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伦理型国家,忠孝观念一直深入人心并很早就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影响,种种迹象表明忠孝文化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和改造是深入而全面的,而且正因为忠孝文化的渗透与融入才使得这些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从而流传更广、影响更深。这从忠孝观念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影响与改造就可看出端倪。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建议各高职院校把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作为最终培养目标,将人文精神培养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以"动话能力"作为关键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的突破口。课程总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决定,并建立"动话"档案,构建"动话能力"的量化考核机制,把学生的"动话能力"作为重要考核依据。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构建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良性互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