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禽偏肺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偏肺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肺炎病毒亚科偏肺病毒属,主要引起火鸡和鸡上呼吸道系统疾病,分布广泛,严重危害养禽业的经济效益。本文简要综述禽偏肺病毒粒子的结构、理化特性、基因组构成、结构蛋白及功能、RNA转录与复制、致病性和抗原性,以及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大豆凝集素的分子结构及其抗营养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大豆凝集素的研究情况,总结归纳了大豆凝集素的分子结构、理化特性及其对动物和人类造成的抗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3.
蚕桑是资中县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为加快转变蚕业发展方式,根据蚕桑发展趋势,本着"集中发展,展现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经多方考查,资中县蚕业管理局于2009年12月引进果叶兼用新桑品种"嘉陵30号"在板栗桠乡金华村进行栽培实验,经两年的扩繁,效果甚好,为此蚕业管理局决定把板栗桠乡打造成全县蚕桑基地示范,使其在资源数量上占主导地位,质量上占领先地位,技术上起示范作用,以此来带动资中蚕桑产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比较研究大豆凝集素(SBA)在反刍动物(羊)、肉食动物(狗)、啮齿动物(兔)、杂食动物(猪)和禽类(鸡)等不同种属动物消化道不同区段食糜中的免疫活性的残留规律,并探讨SBA对不同种属动物抗营养机制的差异。各种属动物均选取半性成熟雄性8只(头)。日粮中含20%的生大豆和质量分数1%的Cr2O3(外源指示剂),试验期为2周,最后一次进食2 h后,麻醉状态下颈动脉放血,立即取十二指肠、空肠前、空肠中、空肠后、回肠、盲肠、结肠(鸡为结直肠)各肠段内的食糜。食糜和饲料中具有免疫活性的SBA采用竞争性间接抑制ELISA方法检测,食糜和饲料中的Cr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结果表明,同一种动物不同肠段内的SBA残留率不同,总的趋势是由十二指肠到结肠呈下降趋势,其中由十二指肠到空肠前段的残留率变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肠段内均能检测到SBA。在不同动物的同一区段肠道内,SBA的残留率随动物的不同而不同,各肠段中SBA的残留率在兔均最低;十二指肠到空肠SBA的残留率在羊和鸡较高、在猪和狗居中;空肠之后在猪、羊和鸡较高。SBA在不同种属动物及其消化道不同部位内的免疫活性残留规律不同,SBA对不同种属动物的抗营养机制和抗营养作用可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大豆凝集素在鸡肠道内残留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生大豆粉碎,过40目筛,硫酸铵粗提后经N-乙酰基-D-半乳糖胺-epoxy-sepharose6B亲和层析体系纯化出大豆凝集素,以其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建立大豆凝集素间接竞争抑制ELISA定量检测方法,其检测下限低于10ng/mL。以含质量分数为20%的生大豆和1%Cr2O3(外源指示剂)的日粮饲喂鸡(75日龄)2周,检测其十二指肠、空肠前、空肠中、空肠后、回肠、盲肠、结直肠内食糜中大豆凝集素的活性残留率。结果表明:大豆凝集素在鸡肠道内活性残留由十二指肠到结直肠总地呈下降趋势,其中由十二指肠到空肠前的残留率变化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说明大豆凝集素在鸡肠道内吸收和吸附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至空肠前段。  相似文献   
6.
施加有机肥主要通过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来提高植物的抗病 虫能力和营养利用率从而达到大量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有机化 肥的自身性质以及对水稻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对提高水稻产量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介绍了黄瓜在苗期易发生的主要病虫害猝倒病、沤根和蚜虫的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豆凝集素与肉鸡小肠黏膜细胞结合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试验以75日龄爱拔益加肉鸡为试验对象,饲喂含有20%生大豆日粮。试验期后,取十二指肠、空肠前段、空肠中段、空肠后段、回肠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利用图像分析仪分析大豆凝集素与肠上皮细胞结合情况。结果表明,在鸡的不同肠段,大豆凝集素与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结合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空肠中、空肠后和回肠(P&lt;0.05);在相同肠段不同部位的细胞,肠绒毛的平均光密度值最高,且与隐窝和肠壁的差异显著(P&lt;0.05)。这表明了肉鸡的不同肠段上皮细胞糖基化模式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我国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利用青贮、酶制剂、微生物处理、加曲(混菌)发酵等生物技术处理秸秆以提高饲料利用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大豆凝集素在猪消化道内活性残留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经N-乙酰基-D-半乳糖胺-epoxy-sepharose 6B亲和层析体系纯化的大豆凝集素制备兔抗大豆凝集素多克隆抗体,建立大豆凝集素间接抑制ELISA定量检测方法,检测下限低于10 ng/mL。以含质量分数为20%的生大豆和1%Cr2O3(外源指示剂)的日粮饲喂长白猪(70日龄)2周,检测其胃、十二指肠、空肠前、空肠中、空肠后、回肠、盲肠、结肠内食糜中大豆凝集素的活性残留率分别为(35.35±1.06)%(、23.90±1.13)%(、16.30±0.82)%、(12.80±0.90)%、(11.20±0.66)%(、9.98±0.74)%(、6.20±0.68)%和(4.30±0.51)%。其中由胃到十二指肠和由十二指肠到空肠前的残留率变化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