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为克隆木聚糖酶基因和构建基因工程菌提供重要的生物信息。[方法]曲霉固态发酵经硫酸铵盐析、疏水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等提纯步骤,获取纯的木聚糖酶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反应pH为4.5;纯酶在45℃以下较稳定,在pH 5.0~9.0范围内稳定;Ca2+对该酶有促进作用,Mn2+、Pb2+、Sn2+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分子量为26.8kDa;该酶在波长250和280 nm处分别有最小和最大吸收峰,是典型的蛋白质特征吸收峰,它在200~230 nm范围内有一个很大的吸收峰;该酶的等电点为4.2,为酸性蛋白质;Km为9.2 mg/ml。[结论]该研究为研究木聚糖酶的功能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陕西不同地区采集蔷薇科、豆科、茄科等植物上具有炭疽病病症的标样85份,共分离得到炭疽菌菌株41株,选取21株菌株构建ITS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21个果园周边寄主的炭疽病病原菌可初步分为8个类群,选取其中5株代表性菌株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的菌株除可侵染苹果外,还可侵染猕猴桃、辣椒、梨等寄主。对其中6个分类单元的10株菌株在苹果上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所有菌株有伤接种均可发病;而归属为尖孢炭疽菌、猪毛菜炭疽菌和西蒙德炭疽菌的菌株无伤接种不能发病,证明它们对苹果没有致病性;而分别归属于果生炭疽菌、胶孢炭疽菌和松针炭疽菌的菌株无伤接种都可以发病,并表现出典型的苹果炭疽病症状,说明它们对苹果均为初侵染源,具有致病性,进一步证明果园周边梨、辣椒、猕猴桃等寄主可以作为苹果炭疽病潜在的初侵染来源,为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分子水平探讨苹果炭疽病病原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采用L16 (45)正交设计对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Mg2浓度、dNTP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引物浓度和DNA含量进行优化,并利用优化的体系进行引物筛选及苹果炭疽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确立最优反应体系为2.0mmol/L Mg2+、0.2 mmol/L dNTP、2UTaqDNA聚合酶、1μmol/L引物和DNA 100 ng.筛选获得的10条引物对供试菌株共扩增出42条谱带,均为多态性条带.供试菌株在相似系数0.50处分为2个类群,分别与根据形态学鉴定的胶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刺盘孢C.acutatum 2个类群相一致,在相似系数0.74处,分为4个亚群,表明苹果炭疽病菌存在明显的种间及种内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北方不同地理来源的67株炭疽菌菌株为试材,采用I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苹果炭疽病病原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以期为研究苹果炭疽病的流行和防治规律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0条引物共扩增出65个位点的多态性条带,多态率100.00%。物种水平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0.76水平时,代表性炭疽菌菌株可区分为7个亚群,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均大于0.2水平,Shannon信息指数(Ⅰ)也均大于0.3水平,证明我国北方苹果炭疽病病原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对3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发现,遗传分化系数(Gst)显示渤海湾区最高,说明渤海湾区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内部的遗传分化较大,但每代迁移数Nm1,说明种群内的基因交流受到抑制;而后2个地区黄河故道区和西北高原区的Gst值均较小,但种群的每代迁移数Nm较大,说明这2个种群遗传分化较小,种群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落内,种群内都存在丰富的基因交流。综合3个地理种群每代迁移数Nm=0.72,说明3个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菌源交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融合酸性木聚糖酶基因的大肠杆菌(E.coli)B121(DE3)为研究对象,研究以乳糖作为诱导剂时重组目的产物的表达规律。[方法]以重组木聚糖酶比酶活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k(3。)正交试验考察摇瓶发酵条件下诱导剂浓度、诱导时机、诱导培养时间和诱导培养温度对木聚糖酶表达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诱导时机〉诱导温度〉诱导时间〉诱导剂浓度;最优表达条件为:诱导剂浓度5∥L、诱导时机0.5h、诱导培养时间4.5h、诱导培养温度32℃;在此工艺条件下,重组木聚糖酶比酶活可达49.69U/mg。[结论]乳糖作为诱导剂能够成功诱导酸性木聚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