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6篇
园艺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1.
西藏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条件和地理优势,为植物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孕育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植物资源。采用野外实地踏查,采集、整理标本以及查阅大量文献等方法,对该区蔷薇科观赏植物资源及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共有蔷薇科观赏植物30属244种,是西藏种子植物区系中的第五大科,种数仅次于菊科、禾本科、豆科、杜鹃花科。其中,单种属有8属,占该区蔷薇科植物总属数26.67%;寡种属(含2~10种)有14属,占总属数46.67%;大型属(11种及以上)有8属,占总属数26.67%。水平分布上以藏东南高山深谷区的种数最多,有162种,占种数的66.94%;垂直分布上以海拔800~5 200m处为主。与四川、云南的相似性程度最高。该区以伯舒拉岭以北的三江河谷地带;尼洋河、帕龙藏布流域、易贡藏布中上游及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翼,伯舒拉岭以西的低山地带等暖湿带生境的丰富度最高。该区蔷薇科观赏植物地理分布类型共8种和4个分布区变形,温带成分优势突出,与北温带、旧世界温带、东亚都存在着联系;热带成分次之。该区蔷薇科观赏植物以观花观果类优势最为明显。研究认为,西藏蔷薇科观赏植物资源较丰富,对西藏地区寒冷、多岩石、土壤贫瘠等恶劣的生态环境来说,无疑是丰富局部区域生态群落结构、增加园林植物种类、提高绿化率优良植物。  相似文献   
2.
采用对比试验方法,对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人工杨树纯林生态增益改造前后的土壤养分、水分、容重和孔隙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纯林改造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持水力,减小容重,增加孔隙度.纯林改造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土壤通透性及保肥能力较好,这一结论可为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4.
林芝市工布地区气候宜人,很多园林观赏植物在此地生长良好.现根据实地调查,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收纳并总结适宜在工布地区生长的内地园林观赏植物及能作为景观植物应用的当地野生植物,探讨工布地区庭园植物景观设计规律,以求对该地区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及从软质景观方面提升当地特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的植被数量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TWINSPAN和DCA多元分析方法,以调查样地中所有植物种的生态重要值为指标,对拉萨半干旱河谷区域植被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对样方和物种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样方调查基本包括了该研究区域内现有的植被类型,共获得35块样地。结果表明:1)在拉萨半干旱河谷区域垂直高度1350m的范围内,共划分成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4个群系、16个群丛,研究区域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分明,过渡带狭窄;2)D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一致,各群落类型都有各自范围和分界线;3)拉萨半干旱河谷区域植被随海拔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分带,样地DCA第1排序轴反映了植物群落所在环境的海拔梯度,DCA第2排序轴反映了植物群落所处生境的水分状况,从下至上,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逐渐增加;4)DCA对角线上各群落的排列顺序综合反映了植被群落的环境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尿素—甲醛的成环化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脲醛树脂合成初期对尿素-甲醛衍生物进行Uron化反应后,再进行UF树脂合成的技术方法,通过FTIR定量分析,研究了不同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催化剂种类对尿素与甲醛成环化反应的Uron相对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在脲醛树脂合成中引入Uron环等环状结构物质能够有效提高脲醛树脂胶黏剂的耐水性;当反应温度高于75 ℃时,反应产物都生成了一定量的Uron环物质;在pH值为8左右、温度控制在85 ℃、不使用催化剂、尽可能延长反应时间的条件下,尿素与甲醛成环化反应生成的Uron相对值最多.  相似文献   
7.
就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西藏木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拉萨半干旱河谷人工杨树纯林生态增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根据配置模式对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人工杨树纯林进行改造。[方法]研究了其改造前后林分生长状况的变化、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的变化、土壤容重与孔隙度的变化、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不同配置模式中植物根系分布特征、不同配置模式的筛选。[结果]纯林经过改造成混交林后,林分生物量分布格局要比纯林更为合理和均匀,具有更高的生产力;纯林改造后,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都有显著提高;改造后的纯林内增加了土壤表面的枯枝落叶层,从而使得其内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孔隙度变大;不论在任何时间段,群状配置林下土壤的平均容重小于行状配置,而孔隙度则与之相反,三角形配置的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则具二者之间;在不同时间段,同一配置模式下林地间的土壤容重与孔隙度也有一定差异;配置模式中的土壤容重为群状配置〈三角形配置〈行状配置,孔隙度为群状配置〉三角形配置〉行状配置,有机质含量为群状配置〉三角形配置〉行状配置。经过改造后的纯林群落结构更趋稳定、合理。[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藏东南高山松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树木定位、角尺度法和最小距离对藏东南高山松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松在幼苗向幼树和立木的发育过程中,空间分布格局由随机向趋于均匀和均匀的空间格局方式转变,是一种空间协调的结果.不同发育阶段中幼苗林木之间适宜生长空间的最小距离为0.66 m,平均株距1.16 m;高山松幼树林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84 m,平均株距1.30 m;高山松立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1.30 m,平均株距2.37 m.  相似文献   
10.
2003~2012年我国高山杜鹃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我国高山杜鹃研究现状,为分析其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文献检索,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我国高山杜鹃研究的动态及热点内容。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我国对高山杜鹃的研究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2005及2008年间研究有所减少,这可能与高山杜鹃的市场发展有关。文献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占91.28%;而学术论文占8.27%。文献来源主要为中国花卉报、中国花卉园艺和安徽农业科技,共占文献总量的20.18%,其中中国花卉报占11.48%。研究的前十项热点内容依次为基础研究、群落特征及保护、育种研究、资源及应用、栽培技术、观赏性状、发展现状、组织培养技术、激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