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研究富硒虎耳金对小鼠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昆明系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均分为4组,即对照组、富硒酵母组、富硒虎耳金组和普通虎耳金组,每天每组饲料中分别添加亚硒酸钠、富硒酵母、富硒虎耳金和亚硒酸钠+普通虎耳金(与富硒虎耳金组同剂量),试验期28 d.试验结束时测定小鼠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表明:富硒虎耳金组小鼠的胸腺指数与腹腔巨噬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富硒酵母组,而脾指数和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富硒虎耳金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富硒酵母组,丙二醛较低.说明富硒虎耳金能明显提高小鼠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作为硒补充剂,其效果好于富硒酵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壶瓶碎米荠(Cardamine hupingshanensis)种子的萌发特性,为其引种和栽培提供指导。[方法]调查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壶瓶碎米荠的生态环境,并在不同的光照、温度、pH值和储藏条件下,对种子的发芽率进行测定。[结果]在壶瓶山一带的自然分布区内,壶瓶碎米荠种子无休眠现象,种子能自然萌发成苗,其萌发特性完全适应了自然分布区内稳定的低温溪流环境。温度在15~25℃时,壶瓶碎米荠种子发芽率较高;超过25℃,种子发芽率和萌发速度迅速降低。壶瓶碎米荠种子萌发对pH值条件要求不严格。光照对种子萌发也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条件。自然通风条件下,壶瓶碎米荠种子寿命约为80 d。[结论]人工育苗时,应该考虑温度和光照因素,萌发过程温度不宜超过25℃,种子保存需低温干燥。  相似文献   
3.
不同温度对壶瓶碎米荠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宏锋  陈良碧 《园艺学报》2003,30(5):601-602
 10 ℃条件下壶瓶碎米荠生长缓慢; 15~25 ℃条件下生长良好, 叶绿素含量和SOD 酶活性较高,MDA 含量较低, POD 酶活性变化不明显, 电解质外渗少; 30 ℃条件下植株叶绿素含量和SOD 酶活性下降,MDA 含量、膜透性和POD 酶活性激增; 35 ℃条件下, 代谢严重紊乱, 鲜样质量下降。研究结果证明, 壶瓶碎米荠不耐高温, 最适生长温度为20 ℃。  相似文献   
4.
壶瓶碎米荠是一种野生蔬菜,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人工栽培新型蔬菜。但其分布范围比较窄,现仅在我国境内发现。数量极少.不过现在已经可以人工种植.研究和推广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现将壶瓶碎米荠的生长条件和栽培技术要点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壶瓶碎米荠是一种野生蔬菜,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人工栽培新型蔬菜。但其分布范围比较窄,现仅在我国境内发现,数量极少,不过现在已经可以人工种植,研究和推广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现将壶瓶碎米荠的生长条件和栽培技术要点简单介绍如下。一、壶瓶碎米荠的生长条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该地区众多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交流、交融及抗争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类型。初步研究发现: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糯稻文化在黔东南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说明黔东南糯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形成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依赖于自身的生物条件和时自然生态的适应外,还主要取决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超积累植物壶瓶碎米荠的镉富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调查和人工栽培试验,研究了壶瓶碎米荠(Cardamine hupingshanensis)植株的镉含量。在自然条件下,壶瓶碎米荠植株平均镉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地上部镉含量变化范围为189~3 800 mg/kg,地上部与地下部镉含量的比值为1.13,变化范围为0.83~1.42;富集系数的平均值为209.10,变化范围为42.28~913.50。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壶瓶碎米荠地上部镉含量随土壤中镉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中镉含量超过50.00mg/kg,生物产量开始降低。在相同的土壤条件下,大棚栽培条件下壶瓶碎米荠植株富集镉能力和生物产量均好于露天栽培条件。表明,壶瓶碎米荠是一种生物产量高、富集镉能力强的超积累新材料,在土壤镉污染修复方面具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该地区众多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和交融及其抗争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类型。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糯稻文化在黔东南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这说明黔东南糯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形成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依赖于自身的生物条件和对自然生态的适应外,还主要取决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然而,随着环境的恶化、外来文化冲击和新栽培稻种的推广,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和糯稻的遗传多样性资源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传承和保护这种原生态民族文化并促进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要充分挖掘和发扬原生态民族文化;二是要用传统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研究该地区的糯稻(特别是糯禾)遗传多样性资源;三是要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探索适合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的新型农家管理保护模式。正确认识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在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为寻找更多的新途径来保护稻种遗传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