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西北地区小麦全蚀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从西北地区分离的20个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tritici)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生物学特性及7种禾本作物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能在5-33℃、pH4.0-10.0范围内生长。在3℃或35℃时,所有菌株停止生长。  相似文献   
2.
小麦慢锈性和高温抗锈性组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苗期控温条件下 ,对具有慢锈性和高温抗锈性的 15个小麦品种接种条锈菌后的潜伏期、产孢强度、孢子堆密度和孢子堆长度等 4个抗病性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慢锈品种和高温抗锈性品种在抗病性组分方面与感病品种不同。通过聚类分析 ,将其划分为 6类 :近免疫抗病、高温抗锈性、高度慢锈性、中度慢锈性、耐病性和感病性。根据聚类结果 ,分别建立了 6个判别函数 ,其经验品种回判符合率为 10 0 %。表明利用抗病性组分在苗期进行慢锈性和高温抗锈性鉴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94年,以天水为基点对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开展了进一步研究,明确了:1)病菌越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海拔1700m以上的高山区为病菌的主要越夏基地,夏季降雨和温度是影响病菌越夏的最重要因素。2)当地越夏菌源为秋苗发病的主要菌源来源,菌源量、播期和降雨为影响秋苗发病的主要因素。3)首次证明,陇南秋季菌源量大时,可直接传入关中并引致较大流行。4)半山区为病菌的主要越冬基地。5)春季病菌先在半山发展,后向全区和西部麦区传播。并根据上述流行规律提出了控制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美楠  刘艳华  张明海 《野生动物》2013,34(2):111-114,124
梅花鹿(Cervus nippon)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化为6个亚种:东北亚种(C.n.hortulorum)、华北亚种(C.n.mandurinui)、华南亚种(C.n.kopschi)、四川亚种(C.n.sichunicus)、山西亚种(C.n.grassianus)、台湾亚种(C.n.taiouanus),其中山西亚种、华北亚种和台湾亚种野外种群已经灭绝,野外残存的东北亚种、华南亚种和四川亚种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江西、浙江、安徽、四川和甘肃等省破碎的栖息生境内。由于残存的3个亚种种群数量稀少,野外很难发现,这对保护和恢复濒临灭绝的野生梅花鹿种群造成一定的困难。中国对圈养梅花鹿生物学的报道虽然较多,但是在行为学、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与经济性状相关的基因方面。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恢复野生梅花鹿种群,本文在查阅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梅花鹿遗传学研究现状与进展,展望了野生梅花鹿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趋势,以期为我国野生梅花鹿的保护管理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麦类作物抗全蚀病室内苗期接种方法与评价指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生物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室内苗期评价麦类作物抗全蚀病鉴定的方法和指标,证明菌饼和玉米砂接种法均可用于麦类作物的抗病性评估,但以菌饼接种法接种较好。该法简便易行,接菌量均匀,有利于品种间的相互比较。对菌饼和玉米砂接种法接种后30d的发病指标进行了通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在12项发病指标中,只有皮层褐化长一个指标入选主成分,表明皮层褐化长度可反映品种的抗病性差异,该指标可用于室内苗期抗全蚀病资源的大量筛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