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植物保护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0 毫秒
1
1.
葡萄黑痘病(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对葡萄某些种群中的品种是一种带毁灭性的病害。过去该病在湖南境内的发生场所,发生发展规律,不同品种感染和抗性程度,不同栽培技术措施以及不同防治方法的效果,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省内一些葡萄引种单位,一旦黑痘病发生,就不知所措,有的虽沿用北方的一些防治方法,但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发展葡萄生产带来了障碍。本试验就是针对上述情况而设置的。现将研究的初步结果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
魔芋软腐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稻瘟菌致病力易发生变异,过去和现在都有过报道。为了能进行品种遗传研究,日本曾选择了代表不同小种的致病力较为稳定的分离菌。我们也想从现有保存的分离菌中选择致病力较稳定的分离菌,以供抗性遗传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4.
稻瘟菌致病力易发生变异,过去和现在都有过报道。为了能进行品种遗传研究,日本曾选择了代表不同小种的致病力较为稳定的分离菌。我们也想从现有保存的分离菌中选择致病力较稳定的分离菌,以供抗性遗传研究之用。材料和方法1、供试分离菌和孢子培养从历年测定小种的单孢菌中,选择0137—2(属小种ZA_1)、75—49(属小种ZA_(25))、73—15(属小种ZB_1)、75—72(属小种ZB_(25))02061(属小种ZC_(13))和0035—2(属小种ZG_1)。将大麦粒上保存的原菌株,移于酵母淀粉培养基上培养孢子,用稀释法分离单孢,移至斜面培养基上,长满整个斜面后,  相似文献   
5.
鹿芋软腐病由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致病变种(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引起,病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各个部位并导致组织腐烂解体,甚至整株死亡。经人工接种试验,本病菌能危害大约13科21种植物。染病种芋与带菌土壤是病害初侵染来源。据初步测定,50%代森铵600倍液。30%DT胶悬剂500倍液,1%波尔多液及200ppm的链霉素或氯霉素等在发病初期使用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此外,本文还对病菌侵染温度,不同魔芋种和品种对病菌的抗感反应等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6.
稻瘟菌生理小种研究、抗病品种鉴定和抗性遗传研究,均需要较长时间保存菌株。过去我们用液体石蜡保存,移植不方便。近年试验:稻瘟菌保存在裸大麦粒培养基上,放在盛氯化钙的干燥器内,无论置于冰箱内或室温下可保存四年,成活率在90%以上,致病力对大多数品种是稳定的。 (一)存活率测定 1974年11月8日将分离的稻瘟菌菌种移于裸大麦粒培养基上(大麦粒装在1×10厘米小试管中,每管装一克种子,加水一毫  相似文献   
7.
氮肥对稻苗抗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全国鉴定的18个抗病品种:特特普、砦糖、赤块矮选、农试4号、窄叶青8号、宁晚1号、晚付1号、谷农13、城堡1号、温选10号、大艮鱼、矮脚白米籽、红脚占、湘矮早9号、红410、金围矮、顺良早2号、珍龙13和1个感病品种朝六早。幼苗追施不同量的氮肥,分别接种菌株75-49和75-49-2,结果表明可将品种分为三类:第一类抗供试菌株,且不随氮肥水平发生任何变化。如前12个品种对2个供试菌株的反应和红脚占对75-49的反应,这些品种对供试菌株可能有主效抗性基因。第二类品种感供试菌株,但低氮水平发病轻,病情随施氮水平增加而加重。如湘矮早9号、红410、金围矮、顺良早2号和珍龙13对2个供试菌株的反应。这类品种虽无主效抗性基因,但可能有微效抗性基因。第三类品种对供试菌株感染,不论低氮和高氮水平发病都重,如朝六早对2个菌株的反应。这类品种可能无抗性基因。前两类品种γ-氨基丁酸和果糖、葡萄糖含量比朝六早多,而丙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和天冬酰胺含量则较少。这些成份可能与微效基因控制的低水平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稻瘟菌致病力变异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保存的4个单孢分离菌后代再分离若干单胞菌株,接种子国内7个鉴别品种上,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种。从6个单孢分离菌再分离的后代单孢菌株,分别对13个抗病品种作致病力测定,各后代单孢菌株仅对少数品种的致病力是一致的。从27个品种的小病斑或个别大病斑上分离的病菌,回接原品种后,有11个分离菌对原品种不致病。这些结果说明大多数分离菌对许多品种的致病力是易变的,只对少数品种的致病力保持相对稳定性。作者认为进行抗性遗传和抗性机制研究需要的致病力稳定分离菌,只能根据其对供试品种致病力的稳定性来选择,而不能按一组鉴别品种来选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