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4篇
园艺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明黄瓜果型与子房细胞数目、细胞大小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在组织学和激素水平上揭示黄瓜果型差异的机制。【方法】以12个不同果型黄瓜为试材,于各自开花当天采集子房,测量其长度、横径、种腔横径,计算子房形状指数,并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子房纵切面和横切面的细胞数目、面积和密度,利用液质联用仪LC-MS/MS测定子房中内源激素生长素(IAA)、玉米素(ZT)、反式玉米素核苷(tZR)、赤霉素(GA_3)、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的含量,分析子房大小及形状、细胞数目及面积和内源激素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果型黄瓜开花当天的子房大小及形状、细胞数目及面积和内源激素含量不同,一些自交系间存在显著差异。子房形状指数与子房长度极显著正相关,与子房横径显著负相关;子房纵切面细胞数目与子房长度和子房形状指数极显著正相关,子房横切面细胞数目与子房横径和子房形状指数分别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IAA含量与子房长度和子房形状指数极显著正相关,与子房横径极显著负相关;ZT含量与子房横径显著正相关,tZR含量与子房横径显著负相关,GA_3含量与子房长度和子房形状指数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果型黄瓜子房大小及形状的差异主要由细胞数目不同所致,IAA、ZT、tZR、GA_3的含量均与子房大小及形状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陕西不同历史时期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的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3对SSR引物,对31份陕西不同历史时期育成的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进行微卫星标记位点扫描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38个等位基因变异,变化范围为2~13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为4.18个...  相似文献   
3.
果形是瓜类和茄果类蔬菜作物重要的感官品质性状,也是种质资源分类和消费者感官评价的标准之一。果形是遗传机制复杂的数量性状,对其进行遗传研究相对较困难。本文对蔬菜作物果形的遗传研究方法、生长发育类型和主要蔬菜作物的果形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蔬菜作物的果形研究进行
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陕西不同历史时期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的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3对SSR引物,对31份陕西不同历史时期育成的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进行微卫星标记位点扫描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38个等位基因变异,变化范围为2~13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为4.18个;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变幅为0.110~0.827,平均为0.481。3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D>B>A,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则为D>A>B。7个部分同源群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1>5=7>3>2>6>4,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6>3>5>2>7>1>4。20世纪90年代育成小麦品种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最高。在遗传相似系数(GS)0.55处,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的31份小麦品种聚为2大类,其中27个品种均被聚在第Ⅱ类,第Ⅱ类在遗传相似系数0.65处又分为5个亚类。【结论】陕西大部分小麦品种的遗传差异较小,近年来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黄淮麦区近年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31对SSR引物对黄淮麦区近年大面积推广的25份小麦品种进行微卫星标记位点扫描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48个等位基因变异,变化范围为2~15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4.77个。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变幅为0.253~0.889,平均0.552。3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D>B>A,遗传多样性指数为D>A>B。7个部分同源群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1>7>2>5>3=4>6,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5>3>6>4>2>1>7。聚类分析表明,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0.34~0.85,平均为0.61,SSR标记能将25份小麦品种相互区分开,在遗传相似系数(GS)0.59处,可将供试品种聚为5大类,其中80%的品种被聚在第Ⅰ类,同一地区或育种单位的品种大致聚在一个类群里。表明黄淮麦区近年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基础狭窄。  相似文献   
6.
针对黄瓜耐湿热性鉴定方法鲜见报道的情况,以8个耐湿热性不同的黄瓜品种为试材,在人工湿热(42℃/32℃+RH 95%)和常温常湿(28℃/18℃+RH 75%)条件下采集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在夏季大棚湿热和露地种植采集成株期生长和结瓜指标;经主成分分析构建独立向量,逐步回归分析构建方程。结果表明,8个品种间14个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其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4.1%。逐步回归分析构建了含不同变量的4个预测方程,以含4个自变量的方程预测效果最好,Y=3.586+1.021Xdw+0.369Xhf+0.635Xtr-3.064Xci,R=0.999,R2=0.998,式中Xdw、Xhf、Xtr和Xci分别为苗干质量、采瓜数、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的相对值;Y值越大,耐湿热性越强。以4个耐湿热性不同的品种验证表明,该回归方程预测准确度高于96%,可用于黄瓜耐湿热性鉴定。  相似文献   
7.
以三叶一心期Micro-Tom幼苗为试材,叶面喷施不同浓度PPT或Kan后采用RLA法评估叶片受伤害程度,划分分级标准,确定PPT或Kan筛选的适宜浓度,建立转基因抗性苗筛选体系,并用带有bar或nptⅡ的转基因T1番茄幼苗进行抗性筛选验证。结果表明,PPT和Kan对Micro-Tom番茄幼苗的伤害均可分为7级;PPT浓度为1.50~1.75 mg·L-1、Kan浓度为120~150 mg·L-1时,番茄植株反应明显,且不会产生不可逆伤害,可作为转基因植株抗性苗筛选的适宜浓度;T1转基因番茄幼苗的叶面喷施PPT或Kan抗性筛选结果与利用标记基因bar或nptⅡ的PCR克隆验证结果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8.
黄瓜CsSUN和CsLNG1调控果实大小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瓜Q30(CsSUN/CsLNG1)及以其为遗传背景的3个近等基因系材料,即Q30(CsSUN/CsLNG1)、QK1.2-S(Cssun/CsLNG1)、QK2.1-S(CsSUN/Cslng1)、QK1.2+2.1-S(Cssun/Cslng1)进行组织形态、内源激素和转录水平的分析结果表明:与QK1.2-S和QK2.1-S相比,Q30果实最为细长,茎粗最小,植株最高。在果实各发育期,Q30的细胞最小,而细胞密度最大。Q30在开花前6 d的BR/ABA及GA3/ABA显著低于3个近等基因系,随着果实发育差异逐渐缩小。各材料ZT/ABA和IAA/ABA在果实发育各时期基本无显著差异。开花前6 d和开花当天Q30的CsSUN表达量均显著高于QK1.2-S和QK1.2+2.1-S,CsLNG1表达量显著高于QK1.2-S,整体来看也高于QK1.2+2.1-S;与细胞膨胀相关的基因Csa1G422480(木葡聚糖内转葡糖基酶基因)、Csa6G014540(扩张蛋白基因)、BR生物合成基因Csa1G524640和GA3调节基因Csa3G872170的定量分析结果却相反,在子房期Q30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3个近等基因系。随着果实发育,Q30的CsSUN表达水平与QK1.2-S和QK1.2+2.1-S差异逐渐缩小,CsLNG1与QK2.1-S和QK1.2+2.1-S差异也逐渐缩小,而Csa1G422480、Csa6G014540、Csa1G524640、Csa3G872170表达水平反而逐渐上升,后期甚至显著高于3个近等基因系。综上所述,CsSUN和CsLNG1控制Q30黄瓜细长果实是由于子房期抑制了细胞增大,导致细胞体积小,细胞密度增大;进入果实迅速增长期后该基因对细胞大小的抑制作用减弱,在原有数量基础上细胞逐渐变大,果实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
黄瓜嫩果果皮颜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瓜嫩果果皮颜色是最重要的商品性状之一,在当前育种目标转向多样化和专用化的过程中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以嫩果果皮颜色不同的3份黄瓜(Cucumis sativus L.)品系为亲本,分别配制2个杂交组合Q16(深绿色)×Q8(黄白色)及Q16×Q24(黄白色),构建6个世代遗传群体,通过目测与色差仪相结合的方法对6个世代各单株的黄瓜嫩果果皮颜色性状进行观察和分级处理,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进行世代联合分析,研究了黄瓜嫩果果皮颜色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Q16×Q8和Q16×Q24两个杂交组合中,嫩果果皮颜色性状的分离群体世代呈现单峰或双峰偏态分布,这表明该性状为数量性状且有主基因控制。遗传分析表明,两杂交组合中黄瓜嫩果果色遗传都符合2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B-1模型);说明黄瓜嫩果果皮颜色性状由2对主基因控制,在两组合中,其主基因遗传力在F2群体中最高,分别为87.4%和93.1%,另外,两对主基因在两个组合中的加性效应近似相等,分别为1.368、-0.132和1.451、-0.049,两组合中两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分别为0.625、1.625和0.529、1.530,两对主基因中第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明显,而第二对主基因显性效应明显。两个组合主效基因表现的遗传力较高,表明在杂交育种中对黄瓜嫩果皮色可以进行早代选择。本研究结果为黄瓜嫩果果皮颜色性状的基因定位和新种质创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生态型黄瓜种质资源的耐湿热特性,以3种生态型39个黄瓜品种为试材,进行常温条件下常湿(65%)和高湿(95%)试验;以不同热敏性的3种生态型6个黄瓜品种为试材,进行高湿条件下不同高温试验。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相对于常湿处理,高湿处理主要使黄瓜幼苗叶面积增加,叶绿素含量(SPAD值)降低,且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而对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品种间差异较大,并与生态型有关。高湿条件下,38~40℃高温对不同生态型黄瓜品种幼苗的生长指标主要表现为促进作用,44~46℃高温对大多数品种幼苗的生长指标表现抑制作用,42℃高温处理下幼苗的叶面积、地上部和根干质量能很好地区分黄瓜品种的耐热性。综上,42℃/32℃(昼/夜)+95%(空气相对湿度)可作为黄瓜品种耐湿热性鉴定的温湿度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