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全国茶叶生产中头茶占46%,二茶占35%三茶占10%,四茶及粗茶占9%。从消费动向上看,中级以上的茶消费将有增长。头茶质量好的栽培面积不大,因而从提高夏茶质量予以弥补则是一个重要途径。经验上有利的早生品种,其夏茶色香味均差;而现在正在普及的覆盖栽培,材料费用过大。为了探索简便方法以提高夏茶质量,我们于数年前开始试用尿素喷洒叶面,将氮作为叶面的直接营养来源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先进国,但谷物自给率不超过40%,在粮食供求上什么先进国都不是。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 现在似乎较为缓和的世界粮食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和营养水平提高,在走向21世纪中不可避免地要日益加  相似文献   
3.
制茶的历史     
一、制茶的开始中国自很古时代就开始利用茶这种植物作饮料了,甚至有说是从药神神农时代开始的,但其普及还是经过三国至唐代才开始的。后来,名茶产地中国的主要茶产地的形成也是从唐代开始的。随着饮茶的普及发展,制茶技术也发展起来;由茶圃、茶田的形成逐步发展为茶行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茶叶研究诸如育种、施肥、成份分析、茶园覆盖等国内已有专文或译文介绍,本文仅就其中某些方面的进展及其它一些最近成就综合介绍如下。一、茶园土壤及施肥最近日本对本国的如冲绳及国外如斯里兰卡的茶园土壤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土壤中微量元素硼的定量上找到了一种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茶树种内变异有各种分类,一致的是分为高杆或半高杆的阿萨姆大叶种和矮杆的中国小叶种两大类。阿萨姆种和中国种的变种间最大差异是耐寒性、树形大小及制茶品质。利用远离原产地的生态各不相同的两变种间杂交可培育出耐寒、制茶品质良好的新品种。日本自30年代半期开始这种杂交育种、中途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停顿几年,到现在为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30日日本“朝日新闻”及4月24日“科学新闻”报导:茶有抗癌物质,咖啡有致癌危险。摘要如下: 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变异遗传部部长贺田恒夫等人的小组,在人类胎盘中发现一种、可以强有力地消除癌及突然变异原的物质。突然变异与先天异常有关,癌是突然变异的一种现象。消除或抗突然变异物质中有一种是“变异原惰性因子”,作用于突然变异原物质,使之转变成无害物质;另一种就是大  相似文献   
7.
一史书载,中国茶的饮用及种植传至扬子江下游、即在六朝的宋、齐王朝时代,有所谓倭五王向此江南朝廷奉表献贡之事。倭使节曾否饮茶、有无将茶带回日本,无从查考。及至南北再统一的隋唐时,中日交通频繁,日本人极度迷恋大陆文物制度,但日本当时(奈良时代)的有关饮茶、输入乃至种植等,至今未见有可靠文献资料。在日本,直到都城迁至平安的第三代天皇嵯峨帝时代,茶的饮用和种植才开始有明显记载。“日本后纪”中弘仁6年(815年)4月22日的条款下记有:天皇行幸近江滋贺的韩琦,参谒崇福后:又过梵释寺,停舆赋诗。皇太弟(后来的淳和天皇)及群臣和奉者众。大僧都永忠亲煎茶奉。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途径 占地球上大气五分之四的氮是构成生物体内氨基酸和核酸等的重要元素,它的分子极不活泼,只能为低等微生物利用,而不能为高等植物所直接利用;又因生物内的氮素循环因脱氮和流失使氮大量损失,所以,能够进行生物固氮并补充氮循环的微生物便有很大意义。生物固氮的研究国际上已纳入国际生物学计划(IBP),日本也自1976年起作  相似文献   
9.
特级麦试验     
西柏林的“自由大学”培育出了特级小麦品种,将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贡献。 一般,小麦平均每公顷可产6吨,而这种新产品最高可产20吨。即使在气候、虫害等不利的条件也可以有8~10吨的收获量。大麦方面也完成了营养价值高、杆坚穗长品种的培育。目前正在试验,使之在严寒的欧洲和瘦瘠地的中近东各国也能增产。  相似文献   
10.
1981年9月12日日本农水省决定,对在中东产油国阿曼建设地下水库的“尼兹瓦农业开发计划”进行第二阶段调查,10月份将与国际协作事业团共同向该地派出农业土木技术人员。这是日本农业技术对中东产油国援助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