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杆垫刃属新属(Rhabdotylenchus n. gen.)以其尾粗短,尾后部透明部分呈杆状,尾端平截有一凹痕,以及第一体环明显宽于其他体环并且该环角质层显著加厚与唇和其后的体部形成缢缩而显著区别于垫刃亚科(Tylenchinae rley, 1880)的其它属,该新属与近似属Tylenchus Bastian,1865的区别,除了独特的尾形和第一体环外,还以唇区显著缢缩,阴门位置较后(V>70vsV=60~70),明显区别于该近似属。广东杆垫刃线虫新属新种(Rhabdotylenchus guangdongensis n. gen., n. sp.)发现于广东省深圳市郊区的苦瓜根际土中。  相似文献   
2.
葡萄黑痘病(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对葡萄某些种群中的品种是一种带毁灭性的病害。过去该病在湖南境内的发生场所,发生发展规律,不同品种感染和抗性程度,不同栽培技术措施以及不同防治方法的效果,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省内一些葡萄引种单位,一旦黑痘病发生,就不知所措,有的虽沿用北方的一些防治方法,但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发展葡萄生产带来了障碍。本试验就是针对上述情况而设置的。现将研究的初步结果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3.
水稻潜根线虫的田间群体分布和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调查和研究了水稻潜根线虫的田间分布规律和群体季节动态。结果表明;水稻潜根线虫在稻田根内的水平分布接近均匀状态;在水稻人的垂直分布以根段最多,根中段次之,根基段最少。水稻潜根线虫在广东省双季稻区,1年有2次本密度高峰期。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芒果线虫种类的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我国柑桔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的现状殷友琴(华南农业大学线虫研究室,510642)柑桔线虫病是世界柑桔生产上重要问题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有相似穿孔线虫(Radopholussimilis),引起柑桔“传播性衰退”;半穿刺线虫(Tylenchulussemi...  相似文献   
6.
从广东省番禺市胡萝卜根系及根际土分离到1种线虫,经鉴定为肾形肾状线虫,该线虫在胡萝卜的生长期内,以10 ̄11月份虫口密度最大,主要分布于0 ̄15cm土壤层。该线虫危害胡萝卜,是国内胡萝卜上的1种新病害。药剂试验表明供试的几种杀线剂均对肾形肾状线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其中益舒宝复方B和E是值得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杀线剂。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湖南一些柑桔产区发生黄叶、落叶和梢枯现象,曾从地上部分作过观察和分析,均没有发现侵染性病原的存在。为了追寻病原,有必要从地下部分找原因。为此,我们从湖南农学院实习农场果树站的柑桔园中,采落叶严重和目前尚未表现落叶树的树冠下的土和须根,进行分离和解剖,发现系柑桔根线虫(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为害所致。随后相继在湖南沅江、衡山、邵阳、道县以及湖北宜昌县和四川北碚西南农学院柑桔园根的样品中,  相似文献   
8.
蔬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也跟其他作物一样,常遇到植物寄生线虫的为害。植物寄生线虫是植物侵染病原之一,可寄生在各种作物的根、茎、叶、花、果上,使植物发生病害。植物线虫以内寄生或外寄生方式在根部直接吸取寄主的营养。除对植物组织造成机械损伤外,主要是线虫的分泌物引起植物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破坏了植物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影响其生长和发育,使产量和品质下降,给生  相似文献   
9.
 芒果和荔枝是人们喜爱的岭南隹果,这两种果树在热带和亚热带普遍种植.国外对其有关寄生线虫研究尚不多,而国内这方面还处于空白.  相似文献   
10.
水稻潜根线虫病发生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80-1983年间在23个县、市,近千亩稻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以Hirschmanniclla oryzae Luc and Goodey,1963。为优势种的水稻潜根线虫,在上述县、市分布很广,受害株在大田没有明显症状,人工接种的秧苗显著矮小,叶色较淡,分蘖数减少,产量降低。该线虫分别在早、晚稻分蘖盛期过后发生一次高峰。各种虫态均可越冬。越冬场所主要是稻桩的根部,其次为某些冬季作物和宿根性杂草。越冬虫态以雌虫和四龄幼虫比例最大。该线虫还可寄生在9科19种植物上,其中以禾本科的千盒子(Leptochloa chinensis),马唐(Digtaria sanguinalis),稗草(Echinochioa crusgalli);莎草科的牛毛毡(Eleocharis acicularis),及堇莱科的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ca)等虫口基数最大。水稻在秧苗期开始受侵染。受侵染部位通常在离根尖2-3厘米处。人工接种要在有泥土栽种水稻的条件下才能成功。不同品种抗性不同,但未发现有免疫的品种,此外,不同耕作制度及不同海拔的情况下,虫口密度也有较大差异。大田防治采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亩4斤,于插秧前表施和分蘖期深施,防效可达79.7-8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