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中华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胚后嗅球神经元自发电活的电生理学特性的发育变化。[方法]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对中华蟾蜍胚后嗅球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进行在体胞外记录。[结果]随着嗅球的发育,其神经元的放电形式逐渐增多,单个放电振幅逐渐增大,且在变态期达最大;连续放电振幅在胚后发育的中期变化不大,但高于发育的早期和成体期;连续簇状放电频率随着发育时期而降低,但在成体期再次升高,而连续单个放电频率只在成体期增大。[结论]随着嗅球的发育,神经元的兴奋性逐步提高,神经元电活动形式逐渐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中华蟾蜍胚后早期蝌蚪丁草胺染毒24~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观察丁草胺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处于gosner20期和gosner25期的中华蟾蜍蝌蚪分别放入5个浓度梯度组和1个对照组染毒(n=20),求出24~96 h的LC50;然后取处于gosner20期的中华蟾蜍蝌蚪60~80只,分别依照其24 h-LC50的1/10、1/100和1/1 000浓度对蝌蚪进行染毒21 d,期间每隔3 d测量体长。[结果]中华蟾蜍gosner20期和gosner25期蝌蚪24~96 h的LC50分别为1.311、0.566、0.462、0.485 mg/L和1.842、0.886、0.553、0.496 mg/L。在丁草胺染毒的早期(3~9 d),各染毒组蝌蚪体长小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从12 d开始,各染毒组蝌蚪体长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染毒浓度在染毒的早期对蝌蚪体长没有滞育作用;当染毒到12 d时,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蝌蚪的体长增长出现滞长,但染毒组各浓度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丁草胺对中华蟾蜍蝌蚪胚后早期生长具有一定的滞育作用,染毒时间较染毒浓度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除草剂丁草胺对中华大蟾蜍心室肌细胞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试验将蟾蜍随机分组后进行染毒,其浓度分别为3 mg/L、15 mg/L、30 mg/L,在染毒3,6,9 d后,运用悬浮式玻璃电极技术和MPA-2000生物信号分析系统记录心室肌细胞的电活动。结果表明:除草剂丁草胺使蟾蜍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去极化速度和2期复极化时程显著减小或缩短,4期复极化时程延长,且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爪鲵(Onychodactylus fischeri)胚后生长发育过程中体重、体长与年龄的关系,探讨不同发育阶段的耗氧率及体重与耗氧率的关系。[方法]对139尾爪鲵的胚后发育进行观察,测量其体重、体长,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聚类分析;应用封闭式能量代谢仪测定静息状态下幼体、亚成体、成体爪鲵的耗氧率。[结果]在一定范围内,爪鲵的体长、体重与年龄,体重与体长均呈正向指数相关,且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在静息状态下,亚成体爪鲵的耗氧率最高,成体最低,而且耗氧率与体重呈负指数相关,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结论]爪鲵生长与耗氧率的胚后发育表现出冷水溪流型动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东北小鲵( Hynobius leechii)端脑发生与发育的电生理学特性。[方法]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对东北小鲵端脑发生和发育不同时期的自发电活动进行在体胞外记录。[结果]东北小鲵端脑发生和发育各时期自发放电形式共有单个放电、连续单个放电、簇状放电、连续簇状放电和不规则放电五种形式。端脑的发生阶段为3种,以单个放电和连续单个放电为主,记录到少数簇状放电;端脑的发育阶段为5种,以单个放电为主。随着端脑发生和发育的进行,胞外放电幅度逐渐提高,放电持续时间增加,放电频率加快,并于成体期达到最大;单个放电时程逐渐缩短;其它放电形式伴随发生发育过程相继出现。[结论]随着东北小鲵端脑发生与发育,神经元的兴奋性逐步提高,神经元电活动形式逐渐多样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