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从楼家桥遗址的硅酸体看新石器时代水稻的系统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工作者对植物硅酸体做了许多研究工作,推动了农业起源研究工作的发展(Pearsall,1978;Collins,1980;藤原,1982;1996)。禾本科植物在其生育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硅酸,这些吸收的硅酸在植物体的一些特定的细胞,诸如运动细胞、结合组织……  相似文献   
2.
对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省罗家角遗址4个文化层出土的1 5块陶片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从来自第2、3、4等3个文化层的5块陶片中检出了稻运动细胞硅酸体.形状解析结果显示:罗家角遗址水稻硅酸体的纵长、横长较小,形状系数较大,是一类小型硅酸体;利用硅酸体4个形状特征参数进行亚种判别的判别值也较小,和现代栽培稻籼亚种的硅酸体更相近.但在硅酸体的分布图上出现多峰现象.从硅酸体形状分析结果看,罗家角遗址及其周围的栽培稻可能是一些以籼亚种为主,并混杂粳亚种的多样性群体.  相似文献   
3.
从南庄桥遗址的稻硅酸体看早期水稻的系统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硅酸体分析是研究作物起源进化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了解新石器时代栽培作物的种类以及栽培稻系统的历史变迁,我们从浙江省南庄桥遗址5~12层中采集了16份土样和8份陶片及红烧土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从14份土样和6份陶片中发现了稻的硅酸体,分别属于马家浜文化(B.C. 4500~B.C. 3800)和良渚文化(B.C. 3500~B.C. 2000),说明这个遗址及其周围从距今6000年左右起就已经栽培水稻了.对发现的稻硅酸体进行形状解析结果显示,伴随历史的发展稻硅酸体的长、宽、厚增大,形状系数b/a 减小;在4个形状特性的分布上看到同样的趋势,表明从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稻的硅酸体有一个向大尺寸、尖长型方向变化的过程.根据稻硅酸体形状解析结果,我们认为遗址早期的栽培稻可能是一些正在分化的多样性的群体,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走上大量栽培粳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