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前,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农户家庭储粮逐年增加并已成为我国粮食储存的主要组成部分。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农村储粮已占粮食总产量的60%~70%,不但缓解了车库储粮的紧张状况,而且为农民改善生活、以丰补歉、发展养殖业提供了方便。但传统的农户储粮方法已很难适应当前的储粮系统所发生的变化:因农户的储粮设施比较简陋、缺乏,使得虫、螨、霉为害的损失可达6%~9%;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浴和喂食两种接种方法,研究了冰核活性细菌(INA细菌)分别在不同接种浓度下对储粮害虫黄粉虫幼虫体内物质及耐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用水浴法和喂食法接种不同浓度的INA细菌菌株S2和S24后,黄粉虫幼虫的耐寒性均显著降低,其体内脂肪、糖原和血糖含量也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同时,INA细菌水浴法接种的效果优于喂食法;INA细菌高浓度接种效果高于低浓度;菌株间,只有在用浓度为3×108cfu/ml水浴法接种时,菌株S24的效果优于菌株S2。说明利用INA细菌可显著提高储粮害虫黄粉虫越冬期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对华中地区不同主栽水稻品种的适合度,利用两性生命表分析华中地区的5个主栽水稻品种C两优、岳优、深两优、华两优和红良优对褐飞虱生活史参数的影响,并模拟取食5个水稻品种后褐飞虱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存在显著影响,取食华两优和红良优的褐飞虱雌成虫寿命分别为10.73 d和11.43 d,显著短于取食C两优(14.71 d)、岳优(15.34 d)和深两优(14.52 d)时;取食红良优的褐飞虱雌成虫产卵量为108.30粒,较取食C两优(237.90粒)、岳优(218.40粒)和深两优(179.60粒)显著减少。褐飞虱取食红良优后,其种群净增殖率和世代周期均显著低于取食C两优和岳优时;而其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显著低于取食岳优时。表明华中地区5个主栽水稻品种中红良优可显著降低褐飞虱的繁殖力和种群参数,褐飞虱对红良优的适合度最低,可作为华中地区主栽水稻来防控褐飞虱。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出强致病力的绿僵菌资源,采用单因素试验测定了云南不同生境来源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对黑腹果蝇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生境的6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对果蝇均有致病力,但其致病力大小具有较大差异,半数致死时间(LT50)为3~6d。其中,来源于香格里拉、兰坪和楚雄的菌株其致病力较强,尤以菌株MAX-2的致病力最强,其LT50为3d,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潜力。构建了以黑腹果蝇为靶标昆虫的强致病力金龟子绿僵菌资源筛选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交配前后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雌成虫生殖系统中的组织形态及结构变化,利用光学体视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麦蛾卵巢形态及卵子的发生情况,并探究交配对卵巢及卵子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蛾卵巢的发育主要分为5个级别:卵巢发育初期(I 级,初羽化雌成虫)、成熟待产期(II 级)、产卵初期(III 级)、产卵盛期(IV 级)以及产卵末期(V 级);卵子的发生主要分为卵黄发生期、卵黄成熟期和卵黄消亡期3个阶段。未交配雌成虫的卵巢发育停留在成熟待产期,而交配后72 h内雌成虫的卵巢管长度、总卵粒数和成熟卵粒数均随羽化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成熟待产期向产卵初期过渡时达到最高值;交配更有利于促进卵子的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6.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麦蛾OrCo基因全长序列,并将该基因命名为ScerOrCo。序列分析结果显示,ScerOrCo全长为1 876bp,开放阅读框长1 422bp,编码473个氨基酸,序列中有7个跨膜区。ScerOrCo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粘虫Mythimna separate嗅觉受体的同源性高达87%。qRT-PCR检测结果表明ScerOrCo只在麦蛾触角中特异性表达,且雌雄虫间表达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8.
为提高麦蛾茧蜂种群的室内扩繁效率,采用人为控制种蜂婚配条件,研究麦蛾茧蜂交配经历和种蜂性比对交配行为及子代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蛾茧蜂种蜂交配经历对雌雄交配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交配经历较少的雄蜂再行配对时,求偶次数和交配次数较多、求偶强度较强且单次交配时间较长。没有交配经历的雄蜂比有5~6次交配经历的雄蜂交配时间显著要长。麦蛾茧蜂雄蜂交配经历对子代雌雄性比具有一定影响,但对子代总蜂数量的影响不明显。较少交配经历的雄蜂与处女雌蜂交配繁育所获子代雌蜂数量较多,雌雄性比较高。室内人工繁殖时,适当提高麦蛾茧蜂种蜂中雄蜂的比例有助于提高子代雌蜂数,当种蜂性比为1雌3雄,益害比为2(雌蜂数)10时繁殖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