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辽宁锦西县万家屯乡万峰社是沿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多系冲积性的粉砂轻壤土,有机质含量较多,结构良好,保水、蓄肥力均较强。该社耕作上精细,每年都施入很多土粪和人粪尿,并追施大量硫酸铵,土壤含氮量较为丰足。因而玉米地中混作的大豆年年徒长,倒伏严重,后采用大豆摘心,控制了大豆徒长,增加了产量。1953年老农阎作昌种2亩地玉米混作大豆,由于摘心打了315斤,比地每亩多收70斤。1954年  相似文献   
2.
大豆摘心就是打去大豆主茎的顶尖(生长点),所以也叫打尖。它是大豆栽培上一项新的增产措施。锦西县中部女儿河两岸及东南部沈山线两侧的沿海平原地区,有玉米大豆混种的习惯。但由于土地肥沃,氮肥过多,阳光不足,通气不佳,造成混种的大豆贪青徒长,茎成蔓状,分枝减少,倒伏严重,(?)花  相似文献   
3.
我县地处辽西走廊,南部沿海,北部多山。无霜期156天,平均气温9度,大于10度活动积温3543℃,5~9月份棉花生育期,平均气温20.7℃,日照1252小时,全年降水量650毫米,是个丘陵旱地棉区。近30年来,我县曾有30块、264.5亩棉田亩产皮棉超过150斤,其中个别地块突破了双百大关。为了探讨皮棉高产规律,我们对亩产超过150斤田块的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占粮谷作物面积的40%左右。解放后我县玉米的种植形式经历了四次较大的变革;合作化时期玉米与大豆混作;人民公社化时期改为玉米、大豆间作;近几年来推广矮秆杂交种改为“一堂清”小垄密植;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玉米由小垄密植又逐渐改为大垄栽培。从1975年大面积试种到1977年全县大垄玉米已发展到4万亩,1978年达到8万亩。近年来大垄玉米充分显示了抗灾增产的优越性。金星公社种植16000亩大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