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夏大豆营养生理及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四年来的试验证明:黄淮海中低产土壤种植夏大豆,在前茬冬小麦混施有机无机肥料和磷矿粉,不仅豆作增产显著,还能明显增加豆株根圈有效营养,除自身需求还可残留有效氮61.3%和有效磷89.4%供后作利用;磷肥有利于结瘤固氮,氮肥对结瘤固氮也不都是负相关,抑制作用在固氮高峰期前基本消失的施氮水平,对提高总固氮量有利;大豆在开花前吸收土壤氮和肥料氮为主,开花后吸收空气氮为主;土壤氮和肥料氮多组成营养器官,空气氮多进入结实器官。  相似文献   
2.
应用~(15)N 示踪技术,利用克拉克结瘤(R_(jl))和不结瘤(r_(jl))等位基因系以及3种氮处理造成4种不同氮素营养条件,研究在几种氮源单独或混合供应的情况下,各种来源氮素在大豆生长和产量形成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相互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前期主要利用土壤和肥料中氮素,并以土壤氮素为主,后期主要利用共生固氮。施氮对固氮有明显抑制作用,其轻、重和时间长短与施肥量有关。施氮可增加大豆对土壤氮的吸收,激发率为1.369~1.778,差异极显著。对营养器官氮素转运率测定结果表明,籽粒中氮素的50%是由营养器官转运而来。在营养器官转运到籽粒的氮素中约50%是来自叶片。测定3种氮源在体内各器官中的分配的结果表明,各种氮源间的分配模式有差异,与总氮的分配模式相比,肥料氮和土壤氮较多地分配于营养器官,空气氮较多地分配于籽粒。  相似文献   
3.
4.
夏大豆施肥生理基础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应用同位素示踪和大豆结瘤[R#-(j1)]不结瘤[r#-(j1)]等位基因系进行氮磷施肥生理基础研究,明确了大豆生育早期主要利用土壤氮和肥料氮,中后期主要利用共生固氮。大豆生育后期由营养器官向籽粒转运的氮素,转运率为50%左右,磷素转运率比氮素高10-20%,合理施用氮肥能够促进豆株对土壤氮的吸收,激发率达1.535-1.778。试验认为早期施用少量氮肥对大豆生育有利,氮磷比以1∶2或1∶3为佳。在135亩中等肥力土壤上连续4年亩产达152-200kg以上。同时研究了夏大豆高产生育指标和9项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我国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物栽培科学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一门应用科学。建国后在总结我国丰富的栽培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建成了独立的科学体系。近十几年来,在区域化、指标化、规范化栽培;周年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开拓增产增收途径;提高作物群体光合利用效率及高产栽培;作物高产需肥规律及配方施肥;作物抗逆综合栽培技术;作物栽培机械化、除草化学化、地膜覆盖栽培以及“良种良法”配套栽培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