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利用单栏系统测定个体的饲料效率相关性状与瘤胃组织形态学指标,探讨绵羊饲料效率与瘤胃组织形态的关系,为解析绵羊饲料效率性状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随机选取出生日龄相近、系谱信息详细、健康状况良好的187湖羊公羔,56 d断奶后转入单栏饲养,过渡期14 d,预饲期10 d,正试期100 d。正试期内所有羊只仅饲喂颗粒饲料,自由采食及饮水,并在80 d和180 d晨饲前空腹测定其体重(body weight,BW)和80—180 d间的采食量(feed intake,FI),计算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中期代谢体重(metabolic body weight, MBW)、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e,FCR)和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等饲料效率相关性状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于180 d饲养结束后屠宰采集瘤胃腹囊组织1 cm2保存于4%甲醛溶液中,用于制作组织切片并观测其瘤胃乳头长度、宽度和肌层厚度。最后将其与饲料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饲料效率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且剩余采食量最大与最小的个体每天的剩余采食量之差达0.57 kg。饲料效率相关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分析表明剩余采食量与饲料转化率(r= 0.68)和采食量(r= 0.48)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初始体重(r=0)、末期体重(r= -0.01)和平均日增重(r= -0.02)无显著相关(P>0.05)。饲料效率相关性状与瘤胃组织形态相关性分析发现,瘤胃乳头长度与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初始体重和末期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肌层厚度与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和末期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而剩余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与瘤胃组织形态无显著相关。不同RFI组羔羊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瘤胃肌层厚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瘤胃乳头长、宽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High-RFI组羔羊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极显著高于Low-RFI组(P<0.01),肌层厚度显著高于Medium-RFI组(P<0.05);不同FCR组羔羊的剩余采食量、采食量、ADG、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乳头长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肌层厚度和乳头宽度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High-FCR组羔羊剩余采食量、采食量、ADG、初始体重和末期体重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FCR组(P<0.05或P<0.01),Medium-FCR组羔羊乳头长度显著长于Low-FCR组(P<0.05);除瘤胃乳头宽度外,不同FI组羔羊的上述指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且High-FI组羔羊的剩余采食量、饲料转化率、ADG、初始体重、末期体重、肌层厚度和乳头长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FI组(P<0.05或P<0.01);不同ADG组羔羊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肌层厚度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乳头长度和乳头宽度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High-ADG组羔羊采食量、剩余采食量、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肌层厚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ADG组,饲料转化率则极显著低于Low-ADG组。【结论】剩余采食量与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等饲料效率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可作为衡量饲料效率的潜在指标。剩余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与瘤胃组织形态学指标无显著相关,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与瘤胃乳头长度和肌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羔羊瘤胃组织形态对采食量和增重有显著影响,但其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湖羊和澳湖F1代羔羊(澳洲白绵羊♂ × 湖羊♀)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体组成和肌肉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评估湖羊与澳湖F1代羔羊育肥效果.随机选择湖羊和澳湖杂交F1代羔羊各61只,在相同的饲养环境和日粮下进行育肥和性能测定.饲养试验结束后立即屠宰,对试验羊只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体组成和肌肉品质等指标进行系统测定和比较.结果显示,湖羊和澳湖F1羔羊育肥期初始体重(0 d)、末期体重(60 d)无显著差异(P>0.05),全期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育肥前期(0~20 d)湖羊的ADG极显著高于澳湖F1代羔羊(P<0.01),而在育肥中期(20~40 d)和后期(40~60 d)澳湖F1代羔羊的ADG均显著高于湖羊(P<0.05).澳湖F1代羔羊的胴体胸围、臀围和眼肌面积显著大于湖羊(P<0.05).澳湖F1代羔羊的心脏重、肝脏重、肺脏重及其相对重(宰前活重)均极显著高于湖羊(P<0.01),但皮毛重、肾周脂重、肠系膜重、尾脂重及其相对重(宰前活重)均极显著低于湖羊羔羊(P<0.01).湖羊的熟肉率和屠宰结束后45 min肌肉pH极显著大于澳湖F1代羔羊(P<0.01),但澳湖F1代羔羊肌肉失水率、屠宰结束后24 h肉色b*2值和l*2值极显著优于湖羊(P<0.05).总体上来看,湖羊早期生长发育较快,但澳湖F1代羔羊后期生长潜力较大,且胴体性能优于湖羊,胴体脂肪沉积比湖羊少,肉用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樟叶越橘是具有重要药用和经济价值的特色资源植物,其野生资源日益匮乏,比较其主效成分在组培和野生植物中的含量差异,可为利用组培樟叶越橘大量获取主效成分提供科学依据.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了樟叶越橘组培与野生植物不同部位中6′-O-咖啡酰熊果苷(6′-O-caffeinylarbutin,CA)、绿原酸和熊果苷3种主效成分含量,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主效成分在樟叶越橘组培与野生植物的不种组织部位中的含量存在差异,在成熟叶片和叶芽组织中组培樟叶越橘具有高于野生植物的主效成分含量.各主效成分含量在不同种源樟叶越橘成熟叶片中差异显著,组培樟叶越橘的CA和绿原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植物(P<0.05).因此繁育的组培樟叶越橘不仅解决了樟叶越橘野生资源匮乏和取材困难问题,还具备了替代野生植物大量提取获得主效成分的潜能.建议后期可将组培樟叶越橘植物规模化生产并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CYP450具有参与多种内源物质的新陈代谢和解除外源化学物质毒害作用的功能。本研究基于RNA-Seq数据,应用RT-PCR技术首次从樟叶越桔中克隆获得21个CYP450基因cDNA片段。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21个樟叶越桔CYP450基因进行相似性分析、功能注释、家族分类以及聚类分析,除2个基因的家族分类不明确外,其余所有基因被分属于10个不同的CYP450家族中,分别为:CYP71、CYP72、CYP76、CYP81、CYP82、CYP86、CYP94、CYP97、CYP734和CYP735。推测有10个基因参与脂肪族、芳香族碳的羟基化,4个基因参与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的合成与降解,3个基因参与脂肪酸的羟基化,2个基因参与萜类化合物的合成。而KEGG分析结果显示2个基因家族未知的樟叶越桔CYP450基因可能参与了K00327途径。21个樟叶越桔CYP450基因能成功地与24个拟南芥CYP450基因聚类到一起。值得关注的是有2个樟叶越桔CYP450基因CL75.Contig12A(9)和Unigene225702A(14)被归类到拟南芥所特有的CYP82家族中,分别属于CYP82D和CYP82G亚家族,这为研究CYP82基因家族新物种来源提供了参考。本研究结果为认识樟叶越桔细胞色素CYP450基因和家族分类提供了信息,为樟叶越桔CYP450功能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克隆麻疯树(Jatrapha curcas)油体钙蛋白基因JcCale26.8全长cDNA序列,探究麻疯树油体钙蛋白及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方法]应用RNA-seq测序和PCR技术,从麻疯树种子中克隆获得1个油体钙蛋白家族基因JcCale26.8,并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JcCale26.8基因序列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内含子剪接位点符合真核生物基因的GT-AG法则。JcCale26.8基因mRNA序列的完整开放阅读框长717 bp,推测编码由238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量为26.8 kD的油体钙蛋白JcCale26.8。JcCale26.8蛋白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结构构成,并具有油体钙蛋白典型结构特征,与来自蓖麻、川桑和异色山黄麻等多个不同物种的Caleosin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相似性。[结论]该研究可为麻疯树油体钙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与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