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9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安三农中国第一所设立茶业专业的学校霍山县农业局李传轼孙自琪据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经》第678页中国茶业大事记载:“1923年安徽省立六安第三农业学校创设茶业专业”。著名的民主人士朱蕴山(1889-1981)、沈子修(1880-1955)在191...  相似文献   
2.
再论六安瓜片的成茶年代安徽省霍山县农业局李传轼,徐志明安徽省霍山县园艺场孙自琪前几天我打开电视,看到“东方之子”节目。由于开机稍迟未见到字幕,只见一位老者神采矍铄,侃侃而谈。后听主持人介绍,这位老学者系《辞海》主编。《辞海》系我国重要权威工具书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六安瓜片条目内说:“片形烘青绿茶之一,清代末年创制,产于安徽六安、金寨和霍山县,过去三县均归六安府(府应作州)管辖,故称六安瓜片”。该条目基本上采用了《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一书中六安瓜片的观点。《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六安瓜片一节编撰人庄维之同志在文中提及六安瓜片历史渊源时有两种说法:一为某茶行评茶师从收购的上等绿大茶中专拣嫩芽摘下制成峰翅抛售市场;另一说法麻埠祝财主因取悦袁世凯炮制而成的。编写人庄维之同志认为:“两说虽然大相径庭今不评及,  相似文献   
4.
皖西的■民与茶馆及其它安徽省霍山县农业局徐志明,李贤梅,杨启见,李传轼“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实产自霍山之大蜀山也”。这是明人许次纾《茶疏》中语(书成于1597年)。皖西自古多产名茶。由于远古代造...  相似文献   
5.
6.
李传轼 《农业考古》2005,(2):154-154
七绝一高山云雾出好茶,淠源春处(1)有奇葩。鹰嘴雀舌皆珍品,更有黄芽自古夸。二奇山佳水产灵芽,霍山自古多名茶。汉始唐兴明清盛,而今仙芽富农家。五绝一名山产灵草,地暖故宜茶。衡山千古秀,黄芽一枝春。二南岳天池水,霍山黄芽茶。科学培育制,有机茶更佳。(1)淠源春处:因造山运动关系,霍山为大别山脉与霍山山脉(又名霍山双弧)交汇处,形成山体破碎,千山矗立,沟壑交错,东淠河之源头也,宜林宜茶。黄芽新咏——为2005年黄芽茶展销会作!安徽霍山@李传轼  相似文献   
7.
霍山县下符桥有一座古窑址。经县文物部门会同有关专家发掘出大量黑色釉陶碎片。有些碎片上有赭铁色条状、云状和冰裂状的斑纹。就是所谓“兔毫纹”和“鹧鸪斑”。并有两个完好无损的小黑碗。口大而浅,通体釉黑滋润无冰纹,古朴凝重、敦厚小巧、惹人喜爱。口径12厘米深约5厘米。一只送省文博馆收藏,一只在县文博馆展出供广大群众观赏。据考  相似文献   
8.
礼宾佳品菊花茶菊花茶历史悠久,陈椽在他的《安徽茶经》第55页上写道:"六安自古多产名茶,菊花茶为其中之一,曾被封建皇帝指为贡茶。"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第643页上收录了郑板桥一付对联:"白菜青盐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  相似文献   
9.
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在唐朝即负盛名,明代被列为贡品,清朝更定为内用,清末民初忽然绝迹。我是霍山人,又在霍山茶叶界工作,久有意查清这段公案,特撰此文,以就正于同行。霍山县在皖西大别山北麓,是个“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海拔1774米)和多云尖(海拔1763米)均座落本县。西南山区千米以上高山即达45座。真是层峦叠嶂、群峰竞秀、竹茂林幽、溪涧交错。常年山云缭绕、雾霭氤氲、气象万千。加之土层深厚、上质疏松而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极宜于茶树生长发育,是个古老的茶区,所产茶叶品质极佳,早在唐朝就誉满天下了。  相似文献   
10.
李传轼 《农业考古》2002,(2):194-194
明人许次纾 ( 1 546— 1 6 0 4 )在万历 2 5年 ( 1 597)写了一本《茶疏》 ,这是继陆羽《茶经》之后 ,茶文化上的一部力作。凡是学茶的人 ,特别是喜欢研究茶史的人恐怕没有不阅读此书者。明朝是我国制茶工艺全面发展继往开来的光辉时代。元朝贡茶仍为饼茶 ,饮茶仍为烹饮。到了明朝“杀青”就改蒸为炒 (粗茶蒸、嫩茶炒 ) ,饮茶由烹饮改为冲泡 ,末茶产量也大减 ,从而形成为散茶独盛的局面。特别是洪武 2 4年 ( 1 391 ) 9月朱元璋命罢龙团、凤饼改为制芽以进。从而使六大茶类制茶工艺相继形成。许次纾的《茶疏》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写成的。《茶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