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杂草稻、栽培稻及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0对SSR引物比较来自不同省区的12份杂草稻、34份栽培稻及36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出121个等位变异,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数在2~6之间,平均为4.033个。杂草稻、栽培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88 2、0.351 5和0.489 9,每个位点在杂草稻、栽培稻、野生稻中的等位基因数平均值分别为2.10、2.27、3.5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最大。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距离(0.049 4)明显小于其与普通野生稻间的遗传距离(0.583 8),表明杂草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野生稻的亲缘关系较远,即杂草稻很可能起源于栽培稻的返祖退化。  相似文献   
2.
针对华南地区大豆田杂草防除问题,采用种子库诱萌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法,研究田间杂草种子库的预测方法,筛选最佳化学防除方案.结果表明:杂草种子库共有杂草7科10属,主要分布在0~ 10 cm的土层,总出草量为6 861株·m-2.田间实际出草种类为6科9属,实际出草量平均为208株·m-2,占土壤杂草种子库总量的3.03%;6种除草剂都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其中7.5%禾阔灵乳油的防除效果最佳,能有效防除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以及阔叶杂草,药后45 d鲜重防效仍达到70.7%~72.4%,可使大豆增产20.5%~ 34.5%.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的方法,通过测定黑麦草的出苗率、叶色、株高和地上部鲜质量等生理指标,研究Barricade除草剂残留土壤后对黑麦草的药害。试验结果表明:Barricade除草剂残留土壤30 d内,对黑麦草的出苗率、叶色、株高及地上部鲜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药剂剂量越大影响越大,随着播种时间的推移,Barricade残留土壤后对黑麦草生长发育的影响逐渐减少;残留药后45 d播种黑麦草,Barricade除草剂对黑麦草的出苗率及叶色基本无影响。Barricade除草剂在黑麦草播种前45 d以上使用,有效成分用量为585~780 g/hm2时对黑麦草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4.
90%乙草胺乳油防治花生田杂草药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90%乙草胺乳油在华南地区花生田的应用效果,采用大田药效试验的方法,对90%乙草胺乳油防除春秋两季花生田杂草的效果、安全性及最佳使用剂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剂在花生播前苗后进行土壤处理,推荐使用剂量1080~1350 g(a.i.)/hm2,药后45天对牛筋草、马唐、稗草等一年生杂草的防效在80%以上,在春花生田使用发现,对小藜、繁缕防效较差,建议后期再次用药。在推荐使用剂量内对花生安全,高浓度会产生一定药害。从而,为90%乙草胺乳油在华南地区花生田的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草甘膦与2,4-D混配后防治薇甘菊的效果,采用温室盆栽试验,计算出2种除草剂复配后对薇甘菊的鲜重防效,结合等效线法评价二者的最佳配比。研究结果表明:2种药剂混用对薇甘菊具有增效作用,在草甘膦和2,4-D(153.75,175)到(170.65,161)两等效线坐标点之间范围地上部增效作用最明显,此两点的相互作用指数为1.58和1.60;而草甘膦和2,4-D(153.75,203.15)到(202.76,161)两等效线坐标点之间范围根部增效作用最明显,此两点相互作用指数为1.48和1.53。可见,草甘膦153.75~170.65 g a.i./hm2与2,4-D 161~175 g a.i./hm2的配比范围内对地上部的防效达到了最佳增效作用,而草甘膦153.75~202.76 g a.i./hm2与2,4-D 161~203.15 g a.i./hm2的配比范围内对根部的防效达到了最佳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甘蔗/花生间套作带状种植条件下,采用不同播期处理研究甘蔗/花生间套作的生态效应及其对花生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花生播期处理能够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其中IS3处理(甘蔗播前15d种植花生)增产效果最佳,并且对甘蔗的产量及各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影响。间套作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增幅为57.66%~85.69%,有效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其中IS3、IS4(甘蔗花生同期播种)、IS5(甘蔗播后15d种植花生)处理中硝态氮含量降低24.33%~26.76%。同时,间套作中适宜的播期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整体代谢活性与群落结构多样性,改善田间小气候。各生态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花生产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选择合适的甘蔗/花生间套作播期,会产生显著的增产效果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茶叶产区位于北纬33°以南鄂豫皖边境的桐柏山、大别山北麓,年平均气温在15 ℃以上,极端最低温度可达-10 ℃,年降水量1000~1200 mm,相对湿度75%~80%。河南省茶叶产区为中国东部茶区北界,茶树越冬条件较差,易遭寒害、冻害。一、茶树受害症状(一)寒害寒害是指茶树在生育期间遇到反常的低温(一般在0 ℃以上)而遭受的灾害,如春季的寒潮、秋季的寒露风等,导致茶树萌芽推迟,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8.
甘蔗间作花生播期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粤油7花生为间作试验材料,探索研究甘蔗间作花生不同播期对花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等管理和施肥条件以及保证甘蔗生长发育的前提下,以第3播期(3月15日)间套作表现最佳,花生株高一般,有效分枝最多,单株果数最多,产量最高,袁综合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9.
将云南师范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提供的合作88号马铃薯品种的发芽块茎,进行茎尖剥离脱毒和组织培养诱导,研究添加不同浓度激素的培养基对合作88号茎尖分生组织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合作88号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较适宜的培养基为MS+0.1 mg/L6-BA+0.05 mg/L NAA+0.1 mg/L GA3+30 g/L白糖+4.0 g/L琼脂粉+100 mg/L肌醇,形成的愈伤组织状态好、成苗率高。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珍珠岩粉作为基质,以马铃薯品种(系)ZH的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进行扦插,以繁育出在生产中可方便使用的微型原原种。从3种营养液对无土栽培扦插苗生长情况的影响的对比试验结果可得出,在所使用的营养液Ⅰ(1/2 MS大量元素+1/2微量元素+1/2铁盐)、Ⅱ(1/2 MS大量元素)、Ⅲ(复合肥(15-15-15)1 g/L)中,营养液Ⅰ所含营养元素丰富且平衡,马铃薯苗生长较快,长势也较好;营养液Ⅱ和Ⅲ,由于缺少了微量元素和铁盐等营养成分,苗长势较差。因此,推荐使用营养成分较全的营养液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