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8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白梭梭是多年生超旱生无叶灌木,多在缺水的戈壁沙漠中生长.保护和人工种植白梭梭对于防止土地沙漠化,预防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就用营养袋移植法人工种植白梭梭技术进行论述,旨在为白梭梭的人工种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室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驱油是一种通过引入在油藏中能存活的微生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 ,相对于微生物单井吞吐而言 ,具有作用范围广 ,作用周期长的优点。通过试验引入微生物 ,选择特定的激活培养基 ,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加速人工种植肉苁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肉苁蓉种子的室内愈伤组织形成,肉苁蓉种子及其寄主白梭梭种子的采集方法,肉苁蓉的人工种植试验.试验表明,从种植肉苁蓉寄主白梭梭到收获肉苁蓉1年可完成.探讨了肉苁蓉的人工种植研究.  相似文献   
4.
韦超英  杨滨银  方新湘  娄恺  晁群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676-9679,9722
[目的]为了快速、简便和经济地获得理化性质不同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总DNA,以用于后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及动态监测。[方法]采用3种提取方法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总DNA进行提取,并通过DNA产量、纯度、片段大小、基因组完整性等对提取得到的DNA质量进行评价;并对16S rDNAV3可变区的PCR扩增产物进行DGGE分析。[结果]采用3种方法均能从石油污染土壤中提取得到相应的细菌DNA片段,且针对同一种提取方法,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对DNA提取效果影响不明显,但不同方法提取得到的DNA在浓度和纯度上存在明显差异。采用3种方法提取得到的DNA量分别可达98.3、79.9和43.8 ng/μl。[结论]选取方法1提取基因组DNA并进一步纯化,纯化后的DNA分别采用引物F27/R1492和F357/R518进行16S rDNA及116S rDNAV3可变区的扩增,获得了条带清晰、浓度高、无污染的DNA目的片段;对其PCR扩增产物进行DGGE分析,得到的DGGE图谱可直观反应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5.
我国氢能源开发与生物制氢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氢能是高效清洁环保型能源 ,在我国发展氢能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生物制氢在开发氢能源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地位 ,生物制氢技术目前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应加快发展生物制氢技术研究的步伐 ,早日实现这一技术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6.
针对开发的微生物驱油技术 ,模拟试验区块 (油层温度、孔隙度、渗透率、剩余油饱和度等 )的地层条件 ,选用长 6 0cm ,内径 5 .2cm单管模型筒进行物理模型实验 ,证明选用的微生物驱油配方较常规水驱提高 10 %以上的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在重油开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采油技术近几十年已在世界各地投入应用 ,是一项投入少 ,产出大的采油技术。应用微生物方法开采重质原油 ,是微生物技术在采油领域的延伸 ,也是人们对重质原油开采的一种新的尝试。就其机理来说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微生物能够利用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等重组分 ,对重油进行降解 ,使得重油粘度变小 ;或者 ,微生物能够在繁殖过程中产生表面活性物质 ,使得重油能够很好的乳化分散 ,降低原油的粘度 ,从而有利于原油的采出  相似文献   
8.
试验室经分离得到了 5株能以蜡为唯一碳源生长的微生物菌种 ,在室内对其生长、降粘、降凝、清蜡等性能进行评价后 ,应用于克拉玛依油田进行清防蜡现场实验。结果表明 ,混合菌的清防蜡效果显著 ,11口井在 4个月试验期共增产原油 5 14 8.6t,节约热洗 36次 ,创直接经济效益 36 0 .4× 10 4元。成功地解决了该区块油井结蜡严重、热洗周期短、生产管理难度大、成本高的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驱油技术在百口泉采油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 2 0 0 2年在百口泉采油厂的 3个区块 5个井组上进行微生物驱油试验 ,累计总增产原油 5 2 0 1t,增产天然气 310× 10 4m3 ,创造效益 70 4 .2万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