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5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四川省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及分析分离株espp2基因,本试验从2013年8月到12月分离该菌并扩增其espp2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12株副猪嗜血杆菌,镜检发现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卫星试验表明分离株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周围产生卫星现象;生化试验显示分离株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半乳糖、蔗糖、果糖、木糖、甘露醇、山梨醇、尿素、D-核糖和精氨酸水解酶;PCR鉴定发现均扩增到约821bp的目的片段。药敏试验显示分离株对氟苯尼考、先锋霉素V、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和环丙氟哌酸敏感。扩增SC-1和12株分离株的espp2基因并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副猪嗜血杆菌SH0165、ZJ0906和Nagasaki的espp2基因共计16条序列进行比对发现相似性大于98%,这16条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大于97%,表明副猪嗜血杆菌espp2基因变异度低,较保守。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四川地区养猪场提供副猪嗜血杆菌(HPS)病的科学防控及合理的治疗用药方案,并研究HPS的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本实验于2014年8月~2016年9月,对四川省18个地区养猪场疑似感染HPS的病猪进行了解剖及病理变化观察,采集病料分离并鉴定得到97株HPS,分别采用纸片法检测5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情况,PCR检测5种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分离株中耐药菌株比例高达86.6%(84/97);分离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分别为63.9%(62/97)、56.7%(55/97)、74.2%(72/97)、37.1%(36/97)、29.9%(29/97),且多重耐药情况比较严重;86.6%(84/97)分离株的质粒至少携带一种耐药基因,耐药基因TEM、SHV、CTX、OXA、DHA的检出率分别为57.7%(56/97)、33.0%(32/97)、17.5%(17/97)、19.6%(19/97)、2.1%(2/97),有32株分离株携带2~3种耐药基因;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的符合率为88.1%(74/84)。HPS四川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严重耐药,其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耐药基因和表型符合率较高,表明通过检测耐药基因来初步确定菌株的耐药情况可行性高。本研究为临床防治HPS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4.
将猪乙型脑炎病毒SCYA201201株(F122代次,弱毒株)脑内接种小鼠,评估该病毒株对小鼠的致病性。通过腹腔接种小鼠,分别在接种后6、12、18、24 h观察小鼠脑部病理变化,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血液、脑组织E基因拷贝数,探究该毒株突破小鼠血脑屏障的能力,从而评估SCYA201201株(F122代次)作为弱毒活疫苗的潜力。结果显示,SCYA201201株(F122代次)高度弱化,对乳鼠的脑内半数致死量(LD50)仅为4×105 PFU·40 μL-1。该毒株腹腔接种24 h内,小鼠脑部未出现病理变化,且荧光定量PCR检测为阴性,表明该毒株不能突破小鼠的血脑屏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基因芯片(gene chip)是依据核酸杂交原理发展的一种生物新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将不对称PCR和基因芯片两种技术相结合,构建了同步检测鸡(Gallus gallus)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ILTV)、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的共检基因芯片.分别选取ILTV的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和糖蛋白B(glycoproteins B,gB)基因、NDV的融合蛋白(fusion,F)和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a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HN)基因以及IBV的膜蛋白(membrane,M)和核衣壳(nucleocapsid,N)基因设计引物,从重组质粒菌中扩增制备探针基因,用乙醇沉淀法纯化后点制于氨基修饰的载玻片上,制备基因芯片;靶基因用cy3标记引物,进行不对称PCR扩增,扩增的荧光标记单链产物与芯片杂交.不对称PCR结果显示,当限制性引物与非限制性引物浓度比例在1:10时ILTV-TK、NDV-HN和IBV-N的单链产物增加最多,当浓度比在1:20时,ILTV-gB、NDV-F和IBV-M的单链产物增加最多;相应的标记样品与3种病毒检测芯片杂交后,均出现较强的杂交信号,而阴性对照检测不到荧光信号,灵敏性实验表明,当DNA浓度为1.8x 104拷贝时杂交仍为阳性.本研究构建的诊断基因芯片对12份临床样品进行初步应用检测,与PCR检测技术检出率基本一致.本实验所建立的联合检测基因芯片能够快速、准确、高通量的诊断NDV-IBV-ILTV,可以应用于集约化养殖业中对多种鸡疫病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副猪嗜血杆菌(HPS)病的流行特点:一是近年来我国副猪嗜血杆菌(HPS)病流行广泛危害严重。主要体现,第1是病原学调查在全国多个省区均能成功分离副猪嗜血杆菌(HPS),且分离率多为28.3%-42.63%;第2是血清学调查在全国多个省区的未免疫猪群中其抗体检出阳性率较高,第3是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其核酸检出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前期构建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A型猪轮状病毒(PoRVA)共检cDNA芯片进行技术创新和关键参数优化。【方法】根据靶基因PEDV(S和M)、TGEV(N和S)以及PoRVA的(VP7和NSP4)分别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扩增探针制备芯片阵列。重点改进了样品标记技术,引物直接标记与不对称PCR扩增结合,确定了不对称PCR扩增体系;并对点样缓冲液、水合时间、探针浓度、杂交时间和温度、清洗和干燥方式等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当博奥和百傲两种缓冲液比例为1∶1,水合时间为4 s,探针浓度为600 ng/μL,不对称PCR上下游引物比为1∶40,在48℃杂交3 h,用0.2%SDS清洗,1 000 r/min离心,该cDNA芯片效果最佳。【结论】本研究确定了PEDV-TGEV-GAR共检cDNA芯片的关键技术参数,为开展基因芯片的标准化制备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HEK293细胞为模型,探讨人氨基肽酶 N(human aminopeptidase N,hAPN)在猪丁型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入侵人源细胞中的作用。RT-qPCR/RT-PCR鉴定PDCoV在HEK293细胞上的增殖情况,再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敲除hAPN基因的HEK293细胞系,通过CCK-8试验验证敲除细胞和野生型细胞的细胞活性;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APN敲除和过表达对PDCoV复制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预测PDCoV S蛋白和hAPN蛋白的结合位点。结果显示: PDCoV在感染HEK293细胞后12~36 h快速增殖,在36 h达到顶峰,在HEK293细胞上至少可传至2代;hAPN敲除细胞与野生型细胞的细胞活性无明显差异,细胞敲除hAPN可显著抑制PDCoV复制,细胞过表达hAPN可促进PDCoV复制;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表明,S1蛋白可与hAPN蛋白结构域II结合,主要是S1蛋白的受体结合基序1(receptor binding motif 1,RBM1)氨基酸残基TYR92、THR51、THR48、PHE16和MET14通过氢键与hAPN蛋白的氨基酸残基PHE490、GLN531、ARG528和SER529结合。hAPN在PDCoV感染人源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PDCoV的细胞入侵和跨种传播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动物疫病。本研究拟建立一种能区分FMDV O/A/AsiaⅠ型的基因芯片。根据FMDV O/A/AsiaⅠ型的VP1基因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用RT-PCR扩增获得248、206和239 bp的三个靶基因片段,并针对这三个片段分别设计了3种探针,以引物荧光标记法标记靶基因,建立了一种鉴别FMDV O/A/AsiaⅠ型的分型基因芯片并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保存期评价。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水化温度37℃,封闭液为0.25%BH_4Na/25%乙醇,杂交温度为42℃。灵敏性实验表明,FMDV-O检测限为118 pg/mL,FMDV-A为18.4 pg/mL,FMDV-AsiaⅠ为129 pg/mL,芯片方法灵敏度比常规RT-PCR高10~100倍;特异性实验表明,O、A和AsiaⅠ三型之间无交叉杂交;该芯片可至少保存3个月仍能重复使用。本研究建立的FMDV分型基因芯片为O、A和AsiaⅠ型鉴别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旨在构建稳定表达SLAM受体的SLAM-Vero细胞系和SLAM-BHK21细胞系,并比较其对犬瘟热病毒(CDV)野毒株的敏感性,为CDV野毒株的快速分离与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工具。将真核表达载体Pcag-SLAM分别转染Vero细胞和BHK21细胞。经G418压力筛选结合有限稀释法筛选阳性克隆株,并通过RT-PCR、间接免疫荧光鉴定(IFA)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对稳定表达SLAM受体的SLAM-Vero细胞系和SLAM-BHK21细胞系加以验证。应用这两种细胞系对3例临床犬瘟热病例的5种不同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得到的CDV进行RT-PCR及IFA鉴定。结果显示,经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本研究成功构建出SLAM-Vero细胞系和SLAM-BHK21细胞系,SLAM-Vero细胞接种病毒12~24h即可出现典型的CDV导致的细胞融合体CPE,利用SLAM-Vero细胞从3只CDV阳性犬的肺和脾中分离得到2株CDV,而SLAM-BHK21细胞、亲本Vero细胞及亲本BHK21细胞未能分离出病毒。研究表明,与SLAM-BHK21细胞相比,SLAM-Vero细胞对CDV的分离率较高,并能产生明显的CPE。在分离CDV野毒株时,选择肺和脾更容易在SLAM-Vero细胞系上分离出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