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半干旱栽培稻田不同秸秆覆盖材料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观测的方法,分析了不同覆盖材料对半干旱栽培条件下杂交水稻田间茎蘖数、干物质积累和土壤水分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覆盖材料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1)在川西北丘陵旱区进行秸秆覆盖有利于增加非灌溉期田间土壤贮水量,提高田间茎蘖数;秸秆腐烂所释放的养分,缓解了稻田磷钾供应相对不足的现状,有效提高了杂交稻的结实率、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覆盖处理稻田0~0.5 m土层贮水量较不覆盖处理增加2%~13%,田间茎蘖数增加4%~15%,有效穗数增加4%~8%,结实率增加3%~7%,千粒重增加0.6%~1.7%。(2)在灌溉水源没有保证的丘陵旱区,将半干旱栽培与秸秆覆盖相结合,可有效提高杂交水稻产量。冈优725和D优363实收产量平均值在油菜荚壳覆盖、麦草覆盖和麦糠覆盖处理下分别较对照增加10.2%、7.0%和7.7%。  相似文献   
2.
硫代木质素及其复合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潮土和紫色土两种土壤上 ,比较研究了硫代木质素及其复合肥料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硫代木质素单独作为肥料施用对小麦产量增产作用不大。硫代木质素基复合肥较普通无机复合肥具有更大的增产作用 ,硫代木质素对无机肥料具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乙酸降解农作物秸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索在温和条件下以闭循环的方式乙酸降解小麦秸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组分的反应条件 ,乙酸回收后用于小麦秸秆再降解 ,从而基本无三废排放。研究结果表明 :乙酸浓度为 90 0 g/L、催化剂浓度为 3g/L、反应时间为 12 0min、液固比为 12∶1三组分的分离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药物分析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对书本知识灵活运用,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法进行实践。笔者以巴比妥类药物的鉴别、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及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为例,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设计教学项目,用项目驱动法开展教学,即老师主导项目,着重从教学内容与要求进行项目设计,学生执行或参与项目,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相关内容学习。教学实践结果证明该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药物分析课程综合知识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防晒的天然原料,选择18种天然药食植物进行防晒能力分析,比较其抗氧化能力、吸收紫外光的能力和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玫瑰花、丁香、苦丁茶和绿茶的乙醇提取液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活性,IC_(50)分别为35.00、65.00、60.00、42.00μg/mL;在乙醇提取液浓度为0.2 mg/mL时,葛根、玫瑰花、黄连、苦丁茶、丁香在紫外中波区域有较大吸收值,吸收值依次减弱;黄连、苦丁茶、姜黄、玫瑰花、虎杖、槐米、丁香在紫外长波区域有较大吸收值,吸收依次减弱。桑白皮、虎杖、红景天、绿茶、花椒、葡萄子、玫瑰花、槐米、苦丁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平均抑制率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6.
铁苋菜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提取铁苋菜多糖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分别通过正交试验法和响应面法对传统热水浸提和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传统热水浸提的最优工艺为:加药材40倍量的水,在60℃下提取1.5 h,提取3次后的多糖得率为33.73%。响应面法分析微波提取工艺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微波功率和料液比的共同作用。[结论]微波辅助传统热水浸提提取多糖收率高、成本低、技术简单,是提取铁苋菜多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8.
为了探索川麦冬普通粉和超细微粉间表面特性和溶出性的差异,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普通粉和超细微粉的形态学观察,并对粒径、分布宽度、比表面积、松密度、压缩度及其浸出物等测定对其普通粉和超细微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普通粉相比,超细微粉颗粒大小均匀,中位粒径D50为15.274μm,较普通粉降低7倍;松密度和压缩度下降;比表面积提高2.4倍;水、醇浸出物的干膏率分别增加40%和328%。因此,川麦冬经超细粉碎后,颗粒大小分布均匀,均质度明显改善,比表面积及水、醇溶性物溶出量显著增加,从而生物利用度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杂交中稻超稀播旱育秧模式的产量效应。【方法】选用“冈优725”和“Ⅱ优838”2个杂交中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设置2种育秧模式(常规密播旱育秧(对照)和超稀播旱育秧)和6种秧龄(45,51,57,63,69和75 d),分析育秧模式和移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育进程、田间茎蘖数、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1)与常规密播旱育秧模式相比,超稀播旱育秧模式下,当秧龄超过51 d时,随秧龄的增加,杂交中稻全生育期显著延长,有效穗数、单穗着粒数、单穗实粒数、结实率、成穗率和单穗质量下降;当秧龄超过60 d时,水稻产量随秧龄延长而显著降低。2)当秧龄大于57 d时,超稀播旱育秧模式的最高茎蘖数较常规密播旱育秧模式显著(P<0.05)提高,且其提高程度随秧龄的增加而显著(P<0.05)增加。3)在超稀播旱育秧模式下,63和69 d秧龄的稻谷产量分别为9 047和8 247 kg/hm2,与常规密播旱育秧模式下45 d秧龄的稻谷产量(8 918 kg/hm2)相当。【结论】在川西北丘陵旱区,超稀播旱育秧模式有利于培育大龄壮秧,其秧龄可以延长至63~69 d,能有效缓解因旱迟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