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3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稳得高301活性生态肥肥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稳得高301活性生态肥在湖南旱地作物中的施用效果,2001年用春马铃薯作材料进行了施用该肥的试验,结果表明,稳得高8900kg/hm2处理比等成本的丹麦复合肥750kg/hm^2加磷肥750kg/hm^2处理增产6.21%,较不施化肥处理增产11.58%,但称得高301对作物苗期生长供氮较低,故宜采用配施少量速效氮肥等相应措施,以充分发挥稳得高的肥效。  相似文献   
2.
考试是提高学习积极性、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1981年以前我院农学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主要起印证理论的作用,处于从属地位。教学思想上没有或很少把实验教学提高到能力培养的高度来认识,教学组织上没有专门的任课班子,教学制度上缺少严格的考试考查。因此,学生对这一教学环节不大重视,表现在上课时有的迟到早退,有的缺交实验报告,使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据用人单位反映,个别学生工作多年还不能准确弄清水稻的生育期。经过改革,把农学专业课的实验部分从理论教学中独立出来,列为必修专业课,並单独考核成绩,现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杜绝了迟到早退缺课现象,能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据81级82级两个班的调查,在实验课1830人次中,仅病假6人次,事假2人次,缺勤率只有  相似文献   
3.
试验于1979年在长沙地区进行。供试品种余赤231—8,6月25日播种,7月28日移栽,9月15日抽穗。从抽穗后第25天开始,每五天收割一期,共收7期。小区面积0.01亩,重复4次。试验结果,在当年晚稻成熟时期的气候条件下,余赤231—8的最适收割期在抽穗后  相似文献   
4.
5.
山丘区旱种水稻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6~1988年试验结果,选择对产量有明显影响的5项农艺措施为决策变量,于1989年和1990年在长沙和新化两试点进行五元二次正交旋转试验,供试杂交水稻品种威优48-2。试验结果:自变量对产量的影响顺序是播种期>播种量>施磷>施氮>施钾。在试验设计范围内,播期提早,播种虽减少,增施氮、磷、钾肥对旱种高产有利。每公顷产量在6000~6750kg的优化方案是:4月1日播种,播量41.1kg,施尿素330kg,过磷酸钙400kg,氯化钾155kg。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南方稻区杂交早稻面积日趋扩大,湖南省已发展到近100万亩。杂交水稻在热量丰富的晚季栽培,表现出明显的分蘖优势,分蘖穗的比重约占总穗数的80—90%,比常规稻高30—50%。然而杂交早稻分蘖期间气温较低,光照较弱,且品种生育期一般较中(晚)稻短。在这种条件下,杂交早稻分蘖有何特点,值得进一步探讨。为此,笔者运用杂交稻与常规稻对比的方法,采取单株插植(三叶期带蘖移栽,给予充分的营养面积)和群体栽培(16.5×20cm,每穴2~3苗)两种方式,于1984~1986年在长沙地区对杂交早稻威  相似文献   
7.
试验于1984年在湖南农学院教学实验场进行,供试杂交早稻威优35,常规早稻79—1163和二九陆1号。采用单株栽培和群体插植两种方式,追踪观察各品种分蘖发生情况。3月30日播种,秧田播量威优35为每亩40斤,79—1163和二九陆1号为130斤。5月7日移栽,群体栽培密度为4×6寸,每穴插秧4本;单株栽培给予充分的空间营养和土地营养面积,令其充分发挥分蘖潜力。威优35和79—1163于7月25日收获,二九陆1号于7月12日收获。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旱种水稻不同品种类型产量及其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9.
旱种水稻不同品种类型产量及其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1988年湖南省12个试点的田间试验资料表明,在早种条件下,杂交水稻产量最高,常规水稻次之,陆稻较低。产量及其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提高旱种水稻产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此外,增加基本苗,提高结实率、增加每穗实粒数对增产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