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全面落实当前我国粳稻南移("籼改粳"和"早籼晚粳")的发展潜力,解决相关技术问题。[方法]选择4个不同品种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展开田间试验,在相同施肥模式下进行管理种植,做好病虫害防治,后期进行产量对比和分析。[结果]4个品种之间的产量存在差异,其中甬优9号产量最高,甬优1538产量次之。从整体表现来看,4个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品种产量表现均较好。[结论]甬优系列杂交水稻适合在南方种植,其对农业经济效益及产量的提高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绿肥轮作对早稻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评价南方稻区不同冬季绿肥种植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为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水稻氮素营养性状改良提供依据。比较不同冬季绿肥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及混播绿肥对后作水稻产量、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l)处理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的早稻产量分别比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油菜-早稻-晚稻(RP-R-R)、混播绿肥-早稻-晚稻(MS-R-R)高6.61%、3.29%及.078%。(2)在分集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均是处理 Mv-RR达到最大,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9.68%、19.72%、.623%和8.6%。在分集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均是处理M-VR-R最高,处理 RP-R-R最低。(3)处理M-VR-R在分集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抽穗期及抽穗期至成熟期各处理的吸收量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出21.81%、68.73%和28.65%,且绿肥轮作条件下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均以抽穗至成熟期最小,最大值所处的生育阶段则是分集前。因此,M-VR-R处理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改善稻田氮素循环。  相似文献   
3.
4.
目前紫云英为绿肥中的一种,尤其是作为水稻试验绿肥材料,具有肥效好,无污染,能够很好的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和透水性能,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从而达到水稻产量提高等优点,绿肥-紫云英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化肥的施用。水稻移栽前,将紫云英翻压进行翻压处理,翻压时间的不同会影响紫云英的释放,从而影响水稻对氮钾等养分的利用。本试验通过对紫云英不同的翻压时间对水稻产量的测定。试验采用5个处理,化肥+早稻移栽前15天翻压紫云英(以早稻为例);化肥+早稻移栽前10天翻压紫云英;化肥+早稻移栽前5天翻压紫云英;施100%化肥;当地常规施肥(CK)。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计20个小区,小区面积为20m2。结果表明:施用化肥+早稻翻压紫云英水稻产量高于100%施化肥、当地常规施肥(CK),其中施用化肥+早稻移栽前15天翻压紫云英水稻产量最高。紫云英的不同翻压时间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合理的翻压时间能提高紫云英促使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从而达到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5.
绿肥轮作对早稻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评价南方稻区不同冬季绿肥种植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为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水稻氮素营养性状改良提供依据。比较不同冬季绿肥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及混播绿肥对后作水稻产量、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处理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的早稻产量分别比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油菜—早稻—晚稻(RP-R-R)、混播绿肥—早稻—晚稻(MS-R-R)高6.61%、3.29%及0.78%。(2)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均是处理MV-RR达到最大,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9.68%、19.72%、6.23%和8.66%。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均是处理MV-R-R最高,处理RP-R-R最低。(3)处理MV-R-R在分蘖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抽穗期及抽穗期至成熟期各处理的吸收量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出21.81%、68.73%和286.5%,且绿肥轮作条件下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均以抽穗至成熟期最小,最大值所处的生育阶段则是分蘖前。因此,MV-R-R处理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改善稻田氮素循环。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禁止秸秆的焚烧,所以秸秆还田处理不仅能减少大气的污染,而且能提高土壤的腐解能力,从而提高大田的肥力。试验设置秸秆还田量R0(稻草不还田,0);R1(常规还田量,6 000 kg/hm~2)加入紫云英配施3种水平的氮肥N1(不施氮,0)、N_2(施氮,15 kg/hm~2)、N_3(施氮,30 kg/hm~2),通过试验比较不同处理水稻的生长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在同等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与秸秆还田+紫云英处理的水稻,整个生育期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常规施肥与秸秆+紫云英处理的水稻产量略低,秸秆还田+紫云英处理的水稻整体的分蘖数、穗实粒数高于其他处理,千粒重表现一般,所以产量高。结论:长期过量地施用化肥在对土壤造成板结的同时,还会影响作物养分的吸收,导致减产。利用秸秆还田增加紫云英配施化肥,一方面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土壤的微生物活动,还提高了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优化施肥对作物产量和稻田径流水中氮磷流失动态变化的影响,通过定位监测试验,研究了主因子优化处理、综合优化处理和常规处理3种施肥模式下油菜-水稻轮作田中氮磷浓度变化、径流水中氮磷累积流失量以及作物产量。结果显示:整个生育期径流水中全氮、硝态氮、总磷和可溶性磷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而油菜生长期铵态氮含量一直处于较低状态。与常规处理相比,主因子优化处理径流水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下降31.44%、45.45%、28.84%。常规处理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累积流失量分别为10.92、0.37、9.16 kg/hm2,主因子优化处理和综合优化处理全氮累积流失量较常规处理分别降低了31.41%、22.99%,铵态氮累积流失量较常规处理分别降低了2.71%、43.24%,硝态氮累积流失量较常规处理分别降低了31.01%、29.81%。油菜综合优化处理产量为1 954.6 kg/hm2,比主因子优化处理和常规处理产量分别增加4.60%和4.79%,水稻综合优化处理产量为6 375.5 kg/hm2,比主因子优化处理和常规处理分别增加3.76%和0.81%。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综合优化处理既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又能有效降低稻田氮磷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8.
为了阐明有机物料还田的作用和效果,探索合适的秸秆还田方式,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稻秆和紫云英单独还田和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物料与化肥混施不仅能促进土壤微生物分解、提高土壤中碳组分含量,还能为土壤提供新鲜有机物,增加微生物多糖,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水稻产量。稻秆中碳和钾含量丰富、碳氮比值非常高,而紫云英中氮素含量很高、碳氮比值非常低,两者协同还田后能调优碳氮比值的平衡,更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不仅能提高早稻产量,对晚稻养分的存储也具有一定的后效作用。最后还指出了当前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为探索有机物料科学还田方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