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大豆感染SMV系统量症前介体不能传毒。接种稀释10倍SMV病液显症率与介体传毒相似。介体和人工接种SMV于5个感病品种V_1-R_5 9个生长时期共30余批次,结果表明SMV显症率主要决定于温度。显症起始温度为9℃,最适温度约26℃.V_1-R_2时期的植株显症所需有效积温基本一致;R_3—R_5时期比前者略有增加。累积显症率与累积有效积温的相关点图呈“S”型曲线分布,通过Weibull和Gompertz等8组曲线拟合选出拟合最优模型。V_1—R_2时期显症预测Gompertz拟合最好,得预测式:PP_(11)=Exp[-103021.196×Exp(-0.1329TT_1)]R_3—R_5时期Weibull拟合最好,得预测式:PP_(12)=1-Exp{-[0.02222(TT_1-65)~(2.581)]}  相似文献   
2.
在人工气候箱内,控制接种温度(T)及植株叶面湿润时数(WD),研究了T及WD对大豆灰斑病菌(C.sojina)侵染的综合作用。温度、叶面湿润时数及其互作是病菌侵染的主要因素,病菌侵染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25~28℃,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接种后保湿2小时病菌即可侵入。报导了大豆灰斑病菌侵染概率(IP)与T及WD的关系,组建了侵染概率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四国(地区)SMV株系毒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厚  魏培文 《大豆科学》1998,17(2):101-107
将我国,韩国,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SMV株系与鉴别寄主交互接种测定其毒力。结果指出采用外国的株系鉴别寄坟难以区分我国株系毒力。同样,用我国鉴别寄坟也难以区分外国毒株的毒力,所测定的我国9个株系的13个代表毒株全部能侵染最抗病的鉴别寄主韩国的Buffalo和日本的Harojoy。  相似文献   
4.
1988~1989年在温室和大田分别进行了药剂筛选和药效试验。温室内药剂筛选的结果,扑海因和福美双湿拌种子处理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大田药效试验结果,扑海因和福美双防效分别为98.5%和93.3%,增产率分别为22.4%和15.2%。福美双可大面积推广防治大麦条纹病。  相似文献   
5.
用生物测定(局部枯斑反应)、免疫吸附电镜(ISE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三种方法对大豆叶片及种子内的SMV进行了定性定量测定。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可用来检测叶片及种胚和子叶内的SMV,并可对其定量,结果高度吻合,相关系数达0.97以上。ELISA能测出稀释2430—7290倍病叶中的SMV,测提纯病毒的下限为70ng—20ng/ml,生物测定可测出稀释640—1280倍病叶中的SMV。种皮内含有非侵染性SMV,不能用生物方法测出,而需用免疫方法检测。  相似文献   
6.
<正> 自普遍发生顶枯的大豆地采收的白千呜及晋豆一号斑驳种子,播种于防虫温室,其幼苗发病率很高。病苗单叶局部叶脉坏死,以致叶片沿坏死脉皱缩。皱缩现象可发生于叶尖,也可出现于叶边缘。田间高温干旱条件  相似文献   
7.
以往,黑龙江省大豆上很少发生病毒病,即使是花叶病株,也很难发现,近年来,许多地区陆续报道大豆病毒病发生日趋严重,其症状除花叶以外,还出现许多新的类型,病害常年引致减产,流行年则可造成毁灭性灾害,对我国大豆生产威胁极大。 东北农学院试验站1975年发现少数黄斑花叶型及顶枯型病株,1977年已发展到有些地块发病率高达50%以上,重者接近100%,1977及1978年发病盛期,我们曾在黑龙江省南部的阿城县、哈尔滨、五常、呼兰、双城、绥化,北部的北安、克山,东部的牡丹江、宁安、密山、佳木斯、友谊农场,吉林  相似文献   
8.
大豆褐斑粒与大豆花叶病毒若干株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发生的大豆褐斑粒是由大豆感染大豆花叶病毒的黄斑株系和顶枯株系等所致。人工接种上述病毒证明了这一点。种子斑驳的严重度与植株发病的严重度有某种相关性。
病株所结种子并不一定全部为褐斑粒。褐斑粒或病株所结无病状种子都可以传病,带毒种子产生疫苗的多少视环境条件、大豆品种及病毒的株系而异。  相似文献   
9.
大蒜茎尖组培苗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从市售阿城紫皮蒜生长的叶片经PEC沉淀差速离心提纯,获得复合病毒制剂,得率为4.90mm(100g)-1叶。电镜观察病毒粒体为长度550~800nm的线状物,经抗血清测定主要为洋葱黄矮病毒(OYDV)和大蒜潜隐病毒(GLV)。用复合病毒制剂免疫制备的抗血清效价为1024~2048。OYDV抗血清检测茎尖脱毒组培苗,脱毒率为50%左右,用GLV抗血清检测,脱毒率为95%~97%,复合病毒抗血清检测结果与OYDV相同。证明复合病毒抗血清可用于组培苗的检测。组培脱毒大蒜在田间种植1年后发病率为50%,3年后达80%。茎尖组培脱毒率不高。需用抗血清逐株检测挑选,淘汰病苗,才能获得健康无毒的大蒜群体。  相似文献   
10.
运用致病力和DNA多态性检测中国东北地区的35个大豆灰斑病菌分离物的遗传变异,根据菌株在9个品种(系)上的致病力反应可将其分为7个组,利用13个随机引物扩增供试菌株共计产生105个RAPD标记,其中78.1%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计算了各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产生树状图,发现同一地区内及不同地区间的病菌表现遗传变异,致病性和DNA多态性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