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何电源  朱应远  张伟达  叶承思 《土壤》1986,18(1):3-7,29
随着水稻施肥量的不断增加,有些地区因肥料配合比例不当等原因,导致水稻病害加重,尤其是纹枯病和胡麻斑病,已成为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2.
今年三月,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有害生物治理研究组和桃源实验站应四川省德阳市中区政府的邀请。协助该区大面积灭鼠,取得很大成绩,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地处川西平原的德阳市中区(原四川德阳县),近年来害鼠猖獗,危害严重,经济损失惊人,群众强烈要求灭鼠。中区人民政府为了给群众办好事,决心消除鼠患。他们得知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所在大面积鼠害防治方面有成功的经验时,决定引进该所“全生境毒鼠法”科研成果,井邀请专家指导。为了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离、鉴定库尔勒香梨黑头病病原菌,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致病菌进行鉴定,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板法对致病菌株进行分离纯化,观察病原菌株的菌落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孢子形态特征,并根据回接试验确定其致病性能。结果表明,从病梨萼端表面及香梨生长环境中共分离出11株菌株,综合病原菌菌落形态、孢子显微结构及回接试验,筛选出2株候选菌株(SY-6、XL-6),其回接香梨的病症与正常发病的香梨较相似。通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exadec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简称CTAB)法提取病原菌DNA,经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rDNA)基因片段测序及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简称NCBI)网站的同源性比对,鉴定得出SY-6、XL-6均属于链格孢属。结果共分离出2株链格孢属病原菌,致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的香梨较相似,结果与笔者所在课题组的前期研究结果相吻合,从而为研究病原菌致病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介绍罗兰玫瑰葡萄的引种经过出发,论述了其品种特性,指出该品种果穗大,具有浓郁的玫瑰香味,品质优良,植株长势中庸,丰产性能好,抗病性强,适宜在南方地区推广种植。并详细阐述了罗兰玫瑰葡萄的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记录了青蒿化学除草试验的过程,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正光生态有机肥的应用效果,并为其在果树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和依据,结合葡萄、猕猴桃生产,进行了正光生态有机肥与常规肥料的肥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正光生态有机肥能提高葡萄和猕猴桃的产量与品质,葡萄平均单穗重、单粒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12.68%、12.88%和3.74%,产量增加15.56%;猕猴桃平均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4.58%、1.49%,产量增加13.87%。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长江下游地区葡萄适宜的产量负载水平。【方法】以塑料大棚栽培的2~0年生主栽品种巨峰、夏黑、醉金香、美人指等为材料,设置11250—22500kg/hm2的产量负载水平,研究负载量对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产量负栽的增加,穗重、果粒重减小,果皮着色程度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从穗重、果粒重、果皮着色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综合来看,长江下游地区避雨栽培葡萄的产量宜控制在11250—15000kg/hm2。【结论]确定了长江下游地区避雨栽培葡萄的产量宜控制在11250~15000kg/hm2。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加强农业区域开发的战略决策中,低湖平原资源广阔,商品率高,潜力极大。四湖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属于江汉平原湖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禽、蛋、水产生产基地,资源丰富,经济优势明显,是重要的经济开发区。本文在对“四湖地区”的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结构进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发展战略、方向、目标,提出生态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规划,以“四湖”中部的监利县新兴垸为中心进行实体试验研究,对它提出了近十二年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9.
红枣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备受消费者欢迎。通常新鲜的红枣采后极易腐烂变质,为了在延长其货架期的同时也能保持其品质特性,该研究采用变温干燥法,探究了变温干燥过程中不同阶段温度和水分转换点对骏枣糖酸比和褐变度的影响,结合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模型,对骏枣变温干燥工艺进行优化;将此工艺与恒温(60℃)烘制工艺进行对比,探究其对骏枣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骏枣变温干燥优化工艺为:前期温度44℃,前期水分转换点19.5%,中期温度65℃,中期水分转换点17.0%,后期温度49℃,与60℃恒温烘制相比,其糖酸比增加了7.4%,内部褐变度减少了23%,此外,变温烘制还缩短了骏枣烘制的时间,减少了表皮色差、咀嚼度和硬度,增加了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骏枣变温烘制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试验在葡萄温室大棚中采用双膜促成栽培、单膜促成栽培、避雨栽培3种覆膜模式,记录、比较棚内温湿度数据。结果显示,3种覆膜模式积温依次为1 881、1 829、1 279℃。促成栽培对于葡萄大棚增温保温效果显著,从而直接促使葡萄物候期提前。其中双膜促成栽培效果最显著。在设施栽培中,可同时采用3种不同栽培模式,拉长市场供应期,增加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