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园艺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隧道发酵技术,以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菌渣为原材料,进行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制备。通过一次及二次隧道发酵的工艺控制,检测堆制过程中温度、含水量、pH及电导率等理化成分的变化,并结合出菇结果评价金针菇菌渣培养料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金针菇菌渣在隧道一次发酵过程中最高温可达74℃以上,整个发酵周期16 d。通过隧道发酵制备的二次培养料不黏腻、结构松散、味道清香,含水量为66.40%,pH为8.16,电导率为875.00μs·cm-1,含氮量2.00%,碳氮比为20.36,符合双孢蘑菇栽培要求。双孢蘑菇四潮出菇产量为19.25 kg·m-2。表明隧道式发酵技术可以应用于工厂化金针菇菌渣制备的双孢蘑菇培养料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用rDNA-ITS及其ITS2二级结构进行紫芝栽培新品种武芝2号(原名紫芝S2)的分子鉴定.[方法]通过第一代和第三代测序技术分别获得武芝2号的ITS序列,针对灵芝属(Ganoderma spp.)相关种类的ITS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分子分类鉴定,采用rDNA-ITS及相关引物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  相似文献   
3.
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标记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two-dimensional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2D LC-MS/MS)技术,研究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原基期、幼菇期和成熟子实体阶段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组.采用Q-Exactive质谱鉴定并经ProteinPilot软件搜库,对所获得的差异蛋白进行GO (gene ontology)、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和转录因子注释分析.结果共鉴定到可信蛋白2305个,其中2219个蛋白具有相对定量信息.与原基期相比,幼菇期显著上调蛋白104个,下调蛋白142个,子实体阶段显著上调蛋白155个,下调蛋白460个.GO分子功能提示这些差异性蛋白主要参与催化活性、蛋白结合和水解酶活性.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涉及碳代谢、氨基酸合成、核糖体、糖酵解/糖衍生等代谢过程.差异蛋白中与信号传导和转录因子相关的蛋白数量分别为27个和7个.  相似文献   
4.
竹荪菌体洁白,细嫩爽口,香味浓郁,营养丰富,素有“真菌之花”、“菌中皇后”之美称,因其美味、营养、保健的优越食用价值而倍受消费者青睐,这给福建省竹荪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随着竹荪产业的发展壮大,栽培原料、产品质量等问题日显突出。传统的栽培竹荪的原料为木屑、竹屑、作物秸秆等,备料麻烦,成本高。  相似文献   
5.
目前,栽培姬松茸的主要方法是培养料经过2次发酵后进行床架式栽培,为了探索一种用菌渣栽培姬松茸的较好出菇方式,该试验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杏鲍菇菌渣,设置5种配方,进行堆制发酵,堆制后的培养料装袋,并进行常压灭菌,菌丝满袋后,采用2种出菇方式,一种脱袋后掰块覆土出菇,另一种直接袋内覆土出菇,通过调查菌丝爬土时间、生物学效率、出菇周期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脱袋掰碎覆土出菇方式效果较好,其菇型均匀,畸形菇少,生物学效率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光质光量对绣球菌菌丝生长及原基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白、红、黄、绿、蓝光5种不同光质光量对绣球菌菌丝、原基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对菌丝生长最为有利,最适光照强度为200lx,菌丝生长速度为1.32mm.d–1,菌丝长势最好;黄光对原基形成有较强的诱导作用,当光照强度为400lx,原基生长周期最短,形成率高,出菇同步性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发展迅猛,年产量连年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加快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有利于提高金针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金针菇闽金1号菌株为福建农科院食用菌所选育新品种,201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每年示范推广300万袋以上。经过多年多点示范推广,闽金1号表现为抗病性强,产量高,朵型好,不易开伞,采用再生法栽培技术,只要控制好栽培环境条件,就容易获得稳定的产量和质量,为了加快该品种的示范推广,根据该品种的特性,现将其工厂化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姬松茸对重金属的富集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笔者研究了姬松茸生产栽培过程中对重金属Pb、As、Hg、Cd的富集规律及控制技术;【方法】采用定点取样和测定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料的堆制,在微生物和菌丝的作用下将重金属Pb、As、Hg、Cd的迁移到子实体;子实体内Pb、As、Hg、Cd含量与培养料中Pb、As、Hg、Cd的含量关系密切,前三者随着潮数而递增,Cd则随潮数而递减;子实体对Pb和As的富集作用不显著,富集系数均值分别为0.22和0.56;而对Hg、Cd的富集作用明显,其富集系数分别达2.4 ̄4倍和27.8 ̄32.4。覆土土壤中的重金属在菌丝作用下部分迁移到子实体内;菌盖中Cd、Hg和As含量分别是菌柄的3.75、2.75和2.27倍;而Pb在菌盖和菌柄中含量则无差别;【结论】选择重金属低污染的培养料、覆土土壤和粗柄型菌株是实现姬松茸子实体重金属低富集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绣球菌菌丝营养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绣球菌C2004菌株菌丝营养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绣球菌C2004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糯米淀粉,适宜氮源为蛋白胨、酵母膏和豆饼粉;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抑制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分别为20 .2 ℃、35 ℃和40 ℃,最适pH为5 .25 ,培养料最适含水量为62 .5 %。  相似文献   
10.
谷壳作代用料对金针菇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梯度的谷壳代替部分甘蔗渣、木屑等对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培养料对金针菇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生育期、子实体商品性状、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等均有较大的影响。其中以占配方总量15%的谷壳代替常规配方中50%的甘蔗渣效果最佳,能显著提高金针菇产量,改善金针菇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