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为探究离底拖网对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以及捕捞量的影响,于2019年9月和2020年9月在福建海域兄弟岛渔场开展了36网次的底拖网专项试验,通过调整曳纲长度控制底拖网作业过程中的网位变动,分别保持底拖网作业在贴底或离底1 m的状态,以物种组成、渔获量对数均值、优势度、多度谱、多样性等参数,分析和比较了贴底拖和离底拖的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贴底拖和离底拖游泳动物的种类数分别为126种和79种,贴底拖游泳动物的总尾数和总体质量均为离底拖的3倍,贴底拖的渔获量对数均值比离底拖要高0.36,表明贴底拖网的渔获物以栖息于底层的游泳动物为主;贴底拖的游泳动物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分别为2.81、0.65和10.01,均高于离底拖(2.29、0.60和8.13),经济幼鱼的比例更高,说明贴底拖会对游泳动物的多样性以及幼鱼造成更大的损害;离底拖游泳动物的优势度指数为0.41,高于贴底拖的0.29,其多度谱曲线更陡,说明近底层游泳动物群落优势种分布更集中、数量分布不均匀。研究结果可以为底拖网渔业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依据2016年秋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敷网探捕调查采集的数据,对其渔获组成及主要种类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平均日产13.65 t,最高出现在10月,为19.14 t,最低出现在8月,为10.58 t;CPUE平均为1 822.4 kg/h,最高出现在10月,为2 492.2 kg/h,最低出现在9月,为1 412.8 kg/h。渔获种类隶属于8目12科16属16种,其中鱼类7目11科14属14种、头足类1目1科2属2种;渔获种类总质量组成中,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占绝对优势,产量所占比例高达72.0%,其次是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秋刀鱼(Cololabis saira)和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分别占比19.41%、7.94%和0.58%。群体组成中幼鱼数量比例较大,性腺成熟度均较低,对幼鱼的损害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2010年6月28日通过取样调查研究了上海市淀山湖沿岸及周边河道内河蚬的分布状况,发现湖内西南方向沿岸区域河蚬分布较多(平均密度62.3个/m2,生物量62.7 g/m2),而东北方向沿岸区域河蚬分布较少(平均密度13.8个/m2,生物量12.8 g/m2),位于东南侧的河道内河蚬密度最大,达到318.5个/m2,生物量225.2 g/m2。2011年1-12月通过按月取样对淀山湖内河蚬群落的生长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仔蚬(壳长<8 mm)在6月份大量出现,指示6月为淀山湖内河蚬的繁殖高峰期,仔蚬在1年后壳长生长至19mm,2年后壳长生长至27 mm,2年之后仍然存活的个体比例很低。估计淀山湖内河蚬在开始底栖生活之后的生命周期约为2~3年,理论上最大壳长为30 mm,实际最大壳长为34 mm。淀山湖河蚬的分布及生长数据将对于此区域河蚬资源保育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福建近岸海域鱼类群落,本研究于2022年5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23年2月(冬季)在福建近岸海域开展了四个季度的底拖网采样调查,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优势种、多样性以及群落受干扰程度等,并阐述了鱼类群落的群聚结构。本研究共采集鱼类200种,隶属于22目、80科、149属。适温类型以暖水性为主(占比75%),区系类型以底层鱼类为主(占比47.50%)。鱼类平均质量密度为687.16 kg/km2,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平均丰度为42909.10 ind./km2,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季度优势种共计14种,其中带鱼(Trichiurus japonicas)为全年优势种。秋季鱼类Margalef丰富度指数(D)最高,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却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J’)全年变化幅度不大,峰值出现在冬季。聚类分析显示,福建近岸海域鱼类群落可明显分为北部近岸和南部近岸2种类型鱼类群落,且群落种类组成在各季节不同区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数量生物量曲线显示,鱼类群落在春季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均受到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遭遇瓶颈的仔稚鱼种类鉴定中的适用性,2015年7月17-20日采集福建近海仔稚鱼样品,并挑选80尾进行DNA条形码分析.获得仔稚鱼的CO I基因序列73条,鉴定仔稚鱼26种,隶属于7目22科25属,另有5个物种仅鉴定到属,2个物种仅鉴定到科.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3,属内种间遗传距离为0.1797,约为种内遗传距离的78倍,说明利用CO I基因可以进行有效的仔稚鱼物种鉴定.科内属间、目内科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937、0.2420,遗传距离随着分类阶元的提高而增大.在系统进化树的分析中,同一种类的不同个体都聚在一支,所有物种都分别聚为独立的一支,这些物种都能有效区分开来.以上结果表明,线粒体CO 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实现仔稚鱼的物种鉴定,且较多能鉴定到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7年8月—2018年4月采集单船底层拖网调查的白姑鱼渔业生物学数据,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白姑鱼体长组成、体质量组成、体长与体质量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等渔业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白姑鱼体长范围为45~202 mm,优势体长组为120~150 mm,占总数48. 4%;体质量范围为2. 0~219. 0 g,优势体质量组为40. 0~70. 0 g,占总数43. 0%。各月份之间体长均值和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25. 161,P 0. 05);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2. 560×10-5L2. 971 7(R2=0. 983 8);雌雄性比为2. 16∶1,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86. 32%,未发现有Ⅴ期及以上样本;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样本总数71. 11%,各月份摄食等级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10. 346,P 0. 05)。本次调查白姑鱼达到可捕体长的仅占16. 1%,说明拖网作业对幼鱼的损害比较严重。为持续利用白姑鱼资源,建议加强生殖群体和幼鱼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