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了探究食物源隐蔽度对啮齿动物贮食策略的影响,试验在牡丹江市三道林场农林生态区,采用标签标记法追踪调查释放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3种种子,分析不同隐蔽度条件下种子命运和搬运距离的差异。结果表明,啮齿动物对3种种子消耗率均超过92.00%,但不同种子的命运表现出较大差异。红松(37.98%)和蒙古栎(38.63%)种子被取食的比例高于毛榛(22.44%),而毛榛(76.28%)种子扩散的比例高于红松(61.42%)和蒙古栎(53.93%)。不同隐蔽度条件下,种子命运存在显著差异,原地取食种子在隐蔽度低处(7.56%)显著小于隐蔽度高处(15.69%);而搬运后取食种子比例恰好相反,隐蔽度低处(26.85%)显著高于隐蔽度高处(15.92%);搬运后取食的距离隐蔽度低处(3.36 m)也显著大于隐蔽度高处(0.79 m)。说明食物源的隐蔽度是影响啮齿动物贮藏策略的重要因素,啮齿动物更倾向于在隐蔽度高的地点取食,或将食物搬离隐蔽度低的地点后取食或贮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