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崔德卿 《农业考古》2005,(1):206-213
17~18世纪朝鲜农业进入有史以来的变化期,由于农业技术、生产手段和土地利用技术的发达而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是原有的研究成果。而从17世纪到18世纪初中期正处于世界史上最严重的“小冰期”。中国明末崇祯年间史无前例的自然灾害与奇荒现象而导致生产力急剧下降,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迎来了清明朝的交替期;而朝鲜“丙子乱”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韩国对中国农业史的研究从1960年代就开始了。现代农学进入朝鲜半岛的时间是1900年左右,但是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时代后,全面在韩国进行历史研究的时间大概是在韩国战争时期,因此中国农业史的研究时间也不算太晚。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物候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序 言 众所周知,一国的品牌价值对该国的商品价格及商品质量的决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豆栽培的起源和朝鲜半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德卿 《农业考古》2004,24(3):225-240,285
中国学者明确提出“大豆的栽培起源于中国”,这种论断在最早出现的美国、苏联及口本有名的字典中得到公认。另外,大豆是在公元前200年之际由中国向朝鲜和日本传播,并通过中国和日本在18世纪传播到德国、法国、英国。19世纪中期传播到美国,这种论断已无可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物候和农业(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分析,认为物候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物候的出现并得到统治者的推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便于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