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凝望和渴待中,我们并肩行进,寻求那片润泽和阴凉。我们的凝望和渴待,从一瞬乃至永久,从一念乃至永恒。  相似文献   
2.
小流域面源生态阻控是控制农业面源的重要手段。选择丹江口库区典型小流域钱家沟为对象,通过小流域出口水质监测,阻控措施进出水监测,以及负荷削减核算,对面源生态阻控系统进行效果评估。结果表明:钱家沟生态阻控系统稳定半年后,小流域出口总氮(T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3-N)、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磷(TP)下降比例分别为38%,23%,63%,49%和16%。各阻控措施中,表面流湿地对NH_3-N(54%)、TP(70%)和TSS(78%)去除率较高,生态塘、生态沟渠对TN(36%,39%)、NO_3-N(43%,37%)、COD_(Mn)(63%,56%)去除率较高,小型人工湿地对TN(56%)、NH_3-N(85%)、COD_(Mn)(84%)、TP(57%)和TSS(87%)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生态滤墙主要对TSS(81%)去除率较高。阻控系统对COD_(Mn)、NH_3-N、TN、TP负荷的总体削减率分别为56%,73%,63%和59%。总体来看,小流域面源生态阻控系统能够有效降低主要污染物输出浓度,对面源污染阻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探究河口土壤养分状况及空间变化规律,为入库河口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以丹江口水库青塘河入库河口为例,采用传统描述性统计和地统计分析法对入库河口表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各养分指标变异系数为38.6%~97.9%,除速效磷外,总体属中等强度变异。研究区土壤各养分指标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距离为272~2110 m,由大到小依次为:速效磷>碱解氮>有机质>速效钾。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97~45.03 g/kg,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碱解氮含量为42.97~178.70 mg/kg,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速效磷含量为5.03~121.40 mg/kg,速效钾含量为62.50~820.65 mg/kg,分别达到丰富和极丰富水平。受土壤母质、地形、气候等非人为因素和施肥、作物、管理水平等人为因素影响,研究区有机质、速效磷和碱解氮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向北方向逐渐递减的趋势,速效钾在中部偏东处含量最高。与传统统计方法相比,地统计分析能较好地反映土壤养分含量的结构性、随机性、独立性和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丹江口水库青塘河入库河口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汉江流域是多个引调水工程水源地,在国家水资源配置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水质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汉江中下游自1992年首次爆发水华以来,水华事件已累计发生10余次,给沿岸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本文系统调研了汉江水华相关研究进展,归纳分析了汉江中下游水华优势藻种及其生物学特性,统计分析了汉江中下游历次水华的发生特征,从营养盐、水文水动力、气象等条件方面归纳了现有研究成果中对于汉江中下游水华爆发成因的解释,总结了汉江中下游水华预测相关模型及水华可调控环境因子的阈值。当前汉江中下游水华防控面临新的挑战,未来仍需在环境因子对硅藻水华生消的影响机理、水华预测模型与方法、水华预警和抑制水华生态调度技术等方面继续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Cu对大麦和玉米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发芽试验及幼苗生长试验研究了重金属Cu在5、10、25、50、100mg·L-1浓度下对大麦和玉米的生态毒性效应,比较分析了大麦和玉米对Cu胁迫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对于发芽试验,当Cu浓度在25~100mg·L-1时,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发芽率明显降低(P<0.05)。而对于幼苗生长试验,在0~5mg·L-1时,Cu对植物幼苗的生长没有显著作用,在10~100mg·L-1作用下,根长、株高及根干重与Cu2 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a b在Cu为10~100mg·L-1作用下,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玉米对Cu胁迫比大麦稍微敏感;各项指标的敏感性依次为:可溶性蛋白>根伸长>叶绿素>根干重>发芽率>株高>地上生物量。与其他指标相比,可溶性蛋白指标对Cu胁迫最具有敏感性,可作为Cu污染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针对汉江中游丹江口至王甫洲江段入侵沉水植物伊乐藻过度生长问题,丹江口水库联合王甫洲水利枢纽在2020-2021年连续开展了控制伊乐藻过度生长的生态调度试验。研究以近3年连续调查监测为基础,采用生物量、分布面积、流速、流量等指标评估了生态调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汉江丹江口至王甫洲区间适宜入侵沉水植物伊乐藻生长的水域面积达16.8km2,主要分布在坝前两岸浅水区、泄水闸上游洲滩、水岸新城、中洲岛、木排港、羊皮滩等区域;(2)生态调度控制伊乐藻过度生长效果显著,伊乐藻生物量和分布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伊乐藻年度峰值生物量变化与春季萌发期1-3月流量极值比、生长旺盛期4-8月平均流量两项指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与全年平均流量和4-8月平均水温的相关系数大于0.7,流量(流速)和水温是影响伊乐藻生物量的关键因素;(3)根据王甫洲坝前漂浮伊乐藻日打捞量与入库流量统计,可以对伊乐藻成熟团聚体产生明显冲刷影响的王甫洲入库流量(即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条件为不小于1500 m3/s。丹江口水库单次峰值流量为3500m3/s的单次汛期调度过程,可减少研究区间内约40%的伊乐藻生物量。  相似文献   
7.
在凝望和渴待中,我们并肩行进,寻求那片润泽和阴凉。我们的凝望和渴待,从一瞬乃至永久,从一念乃至永恒。  相似文献   
8.
采用野外现场生态调查、实验室分析和现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电厂废水农业利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结果表明,以目前达拉特电厂的水质状况,在库布其沙地进行合理的农业利用,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20a),不会导致土壤盐渍化和重金属污染现象的发生,因此,电厂废水的农业利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用淋洗法修复张士灌区 Cd Pb污染沉积物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采用淋洗法,以组成为0.5m ol·L-1C aC l2和0.1m ol·L-1H C l的复合药剂作为淋洗剂处理沈阳张士灌区C d、Pb污染沉积物(C d39m g·kg-1,Pb1250m g·kg-1),在pH=1.0、反应时间30m in、淋洗剂液固比3∶1、搅拌速度500r·m in-1、温度25℃的条件下,复合淋洗剂对C d和Pb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0.8%和29.3%。粒级分析表明,沉积物中C d和Pb主要存在于细粒部分,因此,分级处理能够减少处理量,降低成本。一定酸度下C l-的络合作用可能是复合淋洗剂的主要强化淋洗机制。  相似文献   
10.
汉江中游丹江口至王甫洲江段近年来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过度生长,对水生态系统平衡和水电站运行造成较大影响。基于伊乐藻生长与关键生境要素的响应关系,构建控制伊乐藻过度生长的生态调控方案。采用野外调查和受控试验观测方法,探明伊乐藻生长的环境影响因子及其阈值。结果显示,岸边伊乐藻形成单一优势群落的临界水深为3.0~3.5 m,生长极限深度的光照强度阈值为400~500 lx,生长水温在3~30℃,其中10℃可能是伊乐藻由慢速向快速生长转变的温度阈值;影响伊乐藻生长分布的临界流速约为0.14 m/s,流速越大对其生长越不利。研究表明:(1)大坝加高蓄水后,丹江口至王甫洲江段下泄流量和水温等条件变化,可能是促进伊乐藻过度生长的重要原因,通过丹江口水库联合王甫洲水电站开展生态调度控制伊乐藻过度生长具有可行性;(2)根据伊乐藻萌发和定植规律,每年春季和秋末是开展水生态调度以控制伊乐藻过度生长的最佳时机,建议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峰值不小于1 500 m3/s,或达到最小下泄流量的2~3倍(峰值流量不低于1 000 m3/s),每次调度持续时间不少于5 d,调度过程不少于2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