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贵州草海湿地农田沟渠水质污染特征及其治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农田生态沟渠对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应,于2013年春、夏两季对贵州草海城郊农田不同类型沟渠采集水样进行分析,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等对排污沟渠、人工生态沟渠和农田自然沟渠的水质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原湿地农田沟渠TN含量春季低于夏季,TP含量春季高于夏季,TN是水体中的主要污染因子,农田沟渠水质污染严重,人工生态沟渠与自然沟渠相对比氮磷的去除率提高了20~30个百分点,出水区综合水质类别达到Ⅱ类.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技术,研究了草海湿地湖滨带不同类型土壤甲烷产生及氧化潜力规律。结果表明,草海湿地表层土(0~5 cm)为甲烷产生潜力最大区域。甲烷产生潜力大小排序为沼泽草甸草甸原生沼泽耕地,分别为10.448、3.188、0.741、0.042μg/(g·d)。甲烷氧化累积潜力大小排序为沼泽草甸草甸耕地原生沼泽,分别为0.155 7、0.079 6、0.011 9、0.003 7μg/(g·d)。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类型土地甲烷产生潜力明显下降。草海湿地各类型土壤氧化潜力均低于产生潜力,即草海高原湿地湖滨地土壤不具有从大气中吸收甲烷而使得大气中甲烷减少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河岸缓冲带植物配置模式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择适合喀斯特山区河岸带修复的植物种类及其配置模式,构建了白花三叶草、高羊茅、金叶女贞3种植物及其不同配置模式的缓冲带试验基地,开展农田径流总氮(TN)、总磷(TP)、固体颗粒悬浮物(SS)的截留净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及配置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不同。混合草本(高羊茅+白花三叶草)对 TN、TP 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39.35%和50.89%;混合草本+灌木(高羊茅+金叶女贞+白花三叶草)对 SS 的截流效果明显,去除率为86.71%;高羊茅对 SS、TN、TP 去除效果最差,去除率分别为72.33%、26.49%和26.98%。应加强河岸缓冲带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下污染物的截留转化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富营养化水体中植物的脱氮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植物及其组合配置对不同形态氮的去除、基质中微生物数量及其脱氮功能的影响,探讨了其与水质净化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TN 的去除效果,单一植物处理,HCP 对 TN 去除效果最好(达68.71%),CP 效果最差(仅50.48%);植物组合处理,MRJ+CP 和 MRJ+HCP 对 TN 去除效果较好,HCP+CP+MRJ 效果次之, CP+HCP 的效果最差;各植物处理系统中 TN 的去除率依次为 HCP>MRJ+CP>MRJ> HCP+MRJ>HCP+CP+MRJ > CP> CP+ HCP> CK。2)NH4+的去除效果,单一植物处理,HCP 和 MRJ 处理的NH4+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64.84%和59.17%,CP 效果最差、仅46.50%;植物组合处理,MRJ+CP 对 NH4+去除效果最好,MRJ+HCP 和 HCP+CP+MRJ 对 NH4+去除效果次之,CP+HCP 最差;各植物处理对污水中 NH4+的去除率依次为 HCP>MRJ+CP>MRJ>HCP+MRJ>HCP+CP+MRJ>CP>CP+HCP>CK。3)NO3-的去除效果,单一植物处理,HCP 对 NO3-去除效果最好(达64.47%),CP 效果最差(仅47.60%);植物组合处理中,CP+HCP 对 NO3-去除效果最好(达71.06%),HCP+MRJ+CP 最差(仅47.41%);各植物处理对污水中 NO3-的去除率依次为 CP+ HCP> HCP+MRJ> HCP>MRJ+CP>MRJ>CP>HCP+MRJ+CP>CK。4)植物及其配置调控着氮循环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不同系统的硝化强度、反硝化强度、微生物数量不同,进而导致了净化效果的不同。硝化强度和亚硝酸细菌数量与 NH 4+去除率间有显著关系(P <0.05),而反硝化强度、反硝化细菌数量和 TN 去除率间相关性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