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林业   6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洋虫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最佳提取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对洋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得到最优的提取条件为:用m(洋虫粉末):V(抽提液)=1 g:13 mL的0.13 mol/L NaCl溶液在28℃下抽提14 h.活性可达38.83U/mL,比活力(以蛋白计)可达123.66 U/mg.结果表明,NaCl溶液比传统的磷酸盐缓冲液抽提效果更好,其抽提浓度对SOD的提取结果影响最大;同时得到SOD的最佳热变性温度为60℃,时间为15 min.  相似文献   
2.
不同品系杨树酚酸类物质对青杨脊虎天牛的驱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7种不同品系杨树韧皮部中6种酚酸的含量,并观察外源施用酚酸对青杨脊虎天牛的驱避作用。结果表明,每种酚酸的含量在不同品系杨树中差异显著水平不同,被测定的6种酚酸含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部分酚酸含量之间相关性达显著水平;6种酚酸对青杨脊虎天牛均有不同程度的驱避作用,其中以咖啡酸、肉桂酸、丁香酸效果更为明显,驱避率在78%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青杨脊虎天牛的无公害控制技术,采用不同波长(320~560 nm)黑光灯对其成虫进行诱捕。结果,青杨脊虎天牛成虫对低波长区间(320~368 nm)具有趋光性,对368 nm(黄)较360 nm(绿)更为敏感,处理时间18:00—24:00中,最佳诱捕时间为20:00—22:00,晴天的诱捕效果要比晴转阴和阴天要好,黑光灯可作为监测和控制青杨脊虎天牛的监测辅助工具。测定7种白僵菌菌株制作的无纺布菌条对青杨脊虎天牛的毒力,各菌株在处理后30 d内孢子含量逐渐下降,对青杨脊虎天牛防治效果最佳的菌株为球孢白僵菌Bb01和布氏白僵菌Bb CF327。  相似文献   
4.
青杨脊虎天牛对13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青杨脊虎天牛雌、雄成虫对13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丁香酚、2-苯乙醇、糠醛、柠檬烯、月桂烯5种挥发物在最大浓度下(1 mol·L-1)均能引起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P<0.01);行为反应测试表明:柠檬烯在高于或等于10- mol·L-1的浓度时对雌虫均有引诱作用(P<0.01),在1和10-1 mol·L-1浓度下能够引诱雄虫(P<0.01);丁香酚于10-1和10-1 mol·L-1浓度下对雌、雄成虫均有引诱作用(P<0.01);2-苯乙醇在10-1和10-2 mol·L-1浓度下均能引诱雌、雄成虫(P<0.01);浓度为1和10-1 mol·L-1的糠醛对雌、雄成虫产生驱避作用(P<0.01);月桂烯只在10-1 mol·L-1 浓度下对雌、雄成虫有引诱作用(P<0.01);其他挥发物对青杨脊虎天牛均无明显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培养皿和纱笼饲养两种方法,研究了在林间捕食蚜虫的3种天敌: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大草蛉之间相互竞争干扰作用,结果表明,3种幼虫在空间狭小的培养皿中,出现相互残杀现象,低龄期大草蛉幼虫和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较高,都可捕杀龟纹瓢虫幼虫,中龄之后的大草蛉幼虫竞争优势明显,捕杀瓢虫幼虫.在空间相对较大的纱笼中,食物充足时,大草蛉幼虫和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均较高,龟纹瓢虫幼虫存活率随虫龄增加而增加;食物不足时大草蛉幼虫存活率较高,异色瓢虫幼虫和龟纹瓢虫幼虫存活较低.对成虫间竞争干扰的研究表明,3种天敌成虫在共同捕食中,龟纹瓢虫寻找猎物时间最短,大草蛉最长.异色瓢虫受干扰最小、捕食的蚜虫数量最多,异色瓢虫成虫优势明显大于龟纹瓢虫和大草蛉.  相似文献   
6.
洋虫(Martianus dermestoides Chevrolat)又名九龙虫,是一种重要的药用、饲用昆虫.对其生长环境和人工饲料的研究是实现洋虫规模化饲养的关键.笔者在恒温和常温饲养条件下,观察了不同饲料对洋虫幼虫、成虫的形态特征、活跃程度、取食习惯、生长周期、繁殖和生长动态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饲料2个因素中,饲料对洋虫生长发育影响最显著.谷物饲料可使洋虫生育周期缩短.性成熟期提前,2次产卵间隔时间变短,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其一生的产卵量;研究还发现,洋虫在温暖潮湿环境下更为活跃,寒冷、干燥的环境会使处于不同形态的洋虫生长缓慢、发育滞后.  相似文献   
7.
绿孔雀曾广布于中国南方多个省份,包括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及云南等省区,现仅分布于云南局部地区,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种群逐渐分散、衰退,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现存野生绿孔雀数量仅剩约235~280只,已被云南省列为极危(CR)物种。绿孔雀数量及分布区急剧缩减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类的干扰和猎杀、栖息地侵占,破坏和斑块化等因素。科研人员及保护工作者在保护区的建设、绿孔雀人工繁育等方面保护绿孔雀野生种群,扩大人工种群。目前,涉及绿孔雀保护工作的保护区达十余个,已全面覆盖绿孔雀栖息地。本文概述了绿孔雀的形态、生态习性、繁殖行为、亚种分化及地理分布等生物学特征,分析绿孔雀濒危现状及致危因素,整合目前立法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等保护措施,为将来的保护及科研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匍枝筋骨草悬浮细胞中含有较高β-蜕皮甾酮,为了进一步提高其β-蜕皮甾酮含量,通过添加茉莉酸甲酯(MeJA)进行一系列试验研究。以4~10代筋骨草悬浮细胞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MeJA对细胞生长、β-蜕皮甾酮积累的影响,细胞生长量采用称量计数,β-蜕皮甾酮含量则使用高效液相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匍枝筋骨草悬浮细胞生长曲线及β-蜕皮甾酮积累曲线符合Logistics模型。在细胞快速生长的初始期(第4天)或中期(第7天)添加不同浓度的MeJA,对细胞生长影响相对较小,生长曲线均有小高峰,分别出现在处理后第5天和第3天,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到0.60和0.62g。而在细胞快速生长的高峰期添加MeJA,细胞生长曲线呈下降趋势,细胞鲜重和干重显著低于CK(P0.05)。在细胞快速生长的初始期或中期添加MeJA后细胞鲜重与β-蜕皮甾酮积累量呈显著相关。在细胞快速生长的初始期或中期添加10~50μmol·L-1 MeJA后,细胞鲜重与CK对比表现为显著增加,其中添加50μmol·L-1 MeJA后细胞鲜重最佳,最高可达到35.90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而同样条件下β-蜕皮甾酮表现为积累量小幅增加,最高量为0.5095mg·g-1。添加100~200μmol·L-1MeJA均会抑制细胞的生长,其中添加200μmol·L-1 MeJA细胞鲜重与CK相比显著下降,抑制率最高可达到38.88%。而添加100~200μmol·L-1 MeJA后β-蜕皮甾酮积累量表现为大幅提升,最高可达3.5315mg·g-1,为同期CK的14.44倍(P0.01)。在细胞快速生长的高峰期添加10~200μmol·L-1 MeJA后,细胞鲜重与CK相比都表现为下降,说明在此时添加这些浓度MeJA可抑制细胞的生长,最高抑制率可达31.01%。而在细胞快速生长的高峰期添加10~50μmol·L-1 MeJA后,β-蜕皮甾酮积累量可在短时间内大量激增,β-蜕皮甾酮积累量最高达到1.4136mg·g-1,是CK的5.06倍(P0.01)。添加100~200μmol·L-1 MeJA则积累量较少。在细胞快速生长的中期添加100μmol·L-1 MeJA条件下对细胞的刺激较小,β-蜕皮甾酮积累量最高,达到3.5315mg·g-1。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Fabricius)触角上感器的类型和数量,为进一步探索其对化学信号的感受机制奠定基础,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长林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长林小蠹触角上存在5种类型的感器和少量腺孔,包括毛形感器(ST-Ⅰ、 ST-Ⅱ、 ST-Ⅲ亚型)、锯齿形感器(SZ-Ⅰ、 SZ-Ⅱ、 SZ-Ⅲ亚型)、刺形感器(Sch)、腔锥形感器(Sco)和芽形感器(BS)。毛形感器约占总感器数的61%,锯齿形感器在触角的每一节均有分布,占感器总数的24.7%,刺形感器分布在柄节基部和梗节,腔锥形感器只少量散生在部分毛形感器带上,数量约占4.1%,鞭节端部分布有0~3个芽形感器,且有个体差异。长林小蠹雌雄成虫间触角感器的结构和类型无明显差异,雌虫ST-Ⅰ比例稍多,雄虫ST-Ⅱ比例稍多。  相似文献   
10.
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 SA),研究其引发重瓣玫瑰对白粉病的诱导抗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A诱导处理均对重瓣玫瑰白粉病有抑制效果,SA处理显著减低了重瓣玫瑰叶片白粉病病情指数,0.5 mmol/L SA诱导效果最好。不同浓度SA诱导(接菌)后,对重瓣玫瑰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有显著影响,且对总酚质量分数、木质素相对值的影响明显。经0.5 mmol/L SA诱导后,叶片PPO活性、总酚质量分数均在诱导(接菌)后第7(5)天时达到最大值,分别是CK1(喷施清水)的1.55、1.71倍,是CK2(喷施清水+接种白粉菌)的1.33、1.50倍,且与CK1、CK2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1.0 mmol/L SA诱导(接菌)后PAL、POD活性在第7(5)天时达到最大值,分别是CK1的1.68、2.06倍,是CK2的1.35、1.56倍,且与CK1、CK2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0.5 mmol/L SA处理在整个试验期间诱导的木质素相对值均显著高于CK1、CK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