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蛀茎夜蛾的幼虫,是为害苗期玉米的严重虫害,发生严重时,对玉米幼苗危害之烈,较小地老虎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其属于偶发性虫害,所以人们对它往往不加注意,一旦为害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粘虫主要以二、三代为害。大发生年防治面积多在二千万亩左右,如防治失时,作物即被大面积吃光,造成严重减产。过去防治粘虫常用粘虫散,由于污染等原因,国务院规定于1983年起停产,因此,急需找出取代药剂。晶体敌百虫毒性低、药源充足、杀虫力高、运输方便。但粮食主产区常因缺乏喷雾器而不能应用,因此,1982年我们在进行植株上落土量试验的基础上,和北票县植保站等单位协作进行了晶体敌百虫(及敌敌畏乳油)毒土扬撒防治谷田三代粘虫试验。1983年成立了辽宁省(暨昭盟)晶体敌百虫毒土扬撤防治粘虫开发试验协作组,进行了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示范,为改进剂型,并参试了80%敌百虫速溶粉。  相似文献   
3.
我省广大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了,广大农村干部、老农和知识青年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不少地区进行了病虫害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  相似文献   
4.
综合应用性引诱剂和不育剂防治玉米螟的可能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50年代以来,我省在玉米螟的研究和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颗粒剂、赤眼蜂、白僵菌、心叶末期施药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推广,在生产上起了显著作用,对我省的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省多数地区处于玉米螟一、二两个世代发生区,第二代玉米螟发生时,由于玉米、高粱植株高大且已抽穗,以致田间施药困难。多年来研究单位虽也提出了一些药剂防治措施,但因费工费事且田间操作不便,未能在生产实践中普遍应用,因而探寻二代玉米螟的防治新途径,仍为我省当前研究中急迫任务。1970年 Mutura 等报道,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及华南各省普遍发生的玉米螟为亚洲玉米  相似文献   
5.
在我省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所占比例很大,虫害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简要介绍澳大利亚粮食作物的害虫种类、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可以作为我省乃至国内兄弟省份的借鉴。文内害虫拉丁学名尽可能依国内中文正式译名译出,无中文译名者,暂依英文译成中名,标以*号者因是非正式译名,仅供参考,望勿引用。本文主要依据G.Swaine等著的昆士兰州大田作物虫害Insect Pests of Field Crops并参阅其它资料编译而成。由于澳洲地处南半球,四季正好与北半球相反,文内各月份的气候条件和我国的概念有所不同,阅读时请注意。  相似文献   
6.
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危害引起的玉米产量损失已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一般认为玉米产量的损失随危害时期、危害时植株的发育阶段以及年份等不同而异。同样的条件下,抗性基因型的玉米产量损失较小。Chiang 等(1961)和 Hill 等(1967、1973)曾  相似文献   
7.
稻纵卷叶螟在我省稻区原为一般性害虫,为害不重,1963年以后在我省东南部东沟、庄河一带逐渐转为常发性害虫,1971年全省不少地区大发生,防治失时的地块一片白叶,严重影响稻谷产量。过去对这一害虫的中长期测报缺少办法,只能在虫子发生时突击防治,比较被动,因此,摸清此虫的发生规律,寻找中长期测报办法实为必要。害虫中长期测报的重要根据之一是越冬基数的多少,但稻纵卷叶螟在我省能否越冬和以何种虫态越冬尚不了解,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前几年进行了春秋季越冬调查。  相似文献   
8.
一、棉花害虫 (一)害虫: 1.棉铃虫和土产芽虫*Heliothis punctiger Wallengren(实夜蛾属之一种):这两种害虫在外形、习性和生活环境方面非常相似,卵均呈珍珠白色。老熟的棉铃虫幼虫体色由浅绿至褐色,土产芽虫的幼虫体色由灰白至暗绿。新羽化的棉铃虫蛾前翅中部有一明显的肾形斑,而土产芽虫翅上的斑则是弥漫的。棉铃虫后翅黑带的中部向后缘处有一灰白块,而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第一代粘虫田間消长的系统調查、田間飼养和大面积普查等研究,証明辽宁省第二代粘虫的直接来源,主要并非为本地第一代粘虫后代的延續。結合标記粘虫回收的线索和对粘虫成虫飞翔力测定的結果,初步認为辽宁省中、南、北部地区內,自5月下旬—6月上旬田間突然出現的大量粘虫成虫,是从外省迁飞而来的;从6月中旬起本地第一代粘虫成虫开始羽化,才有部分本地虫源的成分。  相似文献   
10.
辽宁地区玉米螟化学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8—1962年在辽宁省新金、辽中及沈阳三地,对为害玉米及谷子的玉米螟进行了化学防治試驗。試驗証明:玉米心叶末期或田間初見卵后20—25天,或田間第一代螟卵接近绝跡时均可作为辽宁地区进行化学防治适期的标准。用5%DDT或1%六六六顆粒剂适期施药,对第一代玉米螟都有100%效果。于玉米收获前剖查,經5%DDT与1%六六六顆粒剂处理后,減虫率分別为70%以上和60%以上。心叶期增加施药次数并不能增加防治效果。从顆粒剂的加工方法来看,混和顆粒剂优于拌粉顆粒剂。谷子上化学防治的适宜时期,为田间初見卵后15—20天,相当于第一代卵高峯或卵高峯后3—5天。用5%DDT、0.5%六六六1∶1混合粉剂,每亩4斤施于谷子茎基部,一次施药,可得70—80%以上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