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31篇
畜牧兽医   68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寄生于家鸭小肠上皮细胞的菲莱氏温扬球虫的受精和卵囊壁的形成过程。作者在感染后96 h 的样品中发现一例大、小配子已受精;小配子已进入大配子中,大配子胞质中有一根纵切的鞭毛,小配子的核呈流体状,位于大配子核附近。卵囊壁是由成囊颗粒内含物进入合子表面的膜之间沉积成层而形成。成囊颗粒Ⅰ形成外层卵囊壁,成囊颗粒Ⅱ形成内层卵囊壁。沉积于膜之间的成囊颗粒Ⅰ内含物逐渐浓缩,堆积成颗粒状,使卵囊壁外层外表面形成颗粒状突起。成熟的卵囊壁由三层组成:即薄的外周膜、外层和内层。其内的合子原生质还被两层单位膜包裹。  相似文献   
2.
伊氏锥虫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纯化的伊氏锥 虫变异表面糖蛋白(VSG)免疫大白鼠制备出抗血清,经饱和硫酸铵盐析,DE-52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rose4B新和层析提取VSG特异性多克隆LgG抗体。用Ab1免疫大白鼠和家兔制备出抗独特型血清。ELISA抑制试验检测结果表明,8份大白鼠抗独特型血清的抑制率高于25%。用正常大白鼠IgG致敏的醛化绵羊红细胞吸收兔抗独特型血清除去异种抗体,采用Ab1-Sepharose4B  相似文献   
3.
伊氏锥虫多种克隆群体的采集及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伊氏锥虫抗原变异,国内外学者对抗原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对其抗原变异程序、变异数量、变异频率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免疫学研究进而寻求防治锥虫病的免疫学手段。但多局限于某种动物个体感染锥虫后的一小段有限的时间进行,所获得的抗原变异型数量较少,因而很难澄清如:一个虫株究竟能有多少变异机会,是以怎样的程序变异的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宁夏固原地区绵羊狂蝇幼虫寄生规律的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绵羊狂蝇(Oestrus ovis)幼虫病是我国西北地区绵羊比较普遍的一种寄生虫病。当病原成蝇活动旺盛之时,正是羊只放牧抓膘季节,这时羊只遭受雌蝇产蚴的扰乱,不能正常采食和休息,严重地影响羊只健康发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质粒pGEM-7Zf(+)为载体,对我国北方和南方疫区伊氏锥虫动基体株的kDNA小环进行了克隆,并以其中之pTK011-C_1为探针对不同地理区的动基体株和无动基体株的不同DNA进行杂交,结果表明,我国北、南两大疫区动基体株的kDNA小环大小均约为1kb,且均属A型,pTK011·C_1只与动基体株的kDNA及tDNA杂交,不与其nDNA杂交,也不与无动基体株的任何DNA及黄牛白细胞DNA杂交。说明具有特异性,可以用于诊断。tDNA的杂交信号与kDNA相当,诊断中可以代替kNDA作为检测对象。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北京鸭毁灭泰泽球虫的内生发育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如下: 1.感染后48小时发现第一代裂殖体,寄生在肠绒毛远端部上皮细胞核的上方。肠绒毛的基部、肠腺和固有层中未发现虫体。在第一代裂殖体出现的最早时间上,我们的结果和Allen(1936)的报道不同,该作者于感染后24小时见到第一代裂殖体。而和Versenyi(1967)的报道相一致,该作者亦于感染后48小时发现第一代裂殖体。但Versenyi所报道的裂殖体偏大,寄生于粘膜间质细胞中。 2.感染后96小时发现第二代裂殖体,比Allen(1936)和Versenyi(1967)所报道的偏小。 3.Allen(1936)认为毁灭泰泽球虫内生发育的无性世代,至少有三代,Versenyi(1967)认为不大可能多于两代。我们认为最大可能是两代:第一代裂殖体最早出现于感染后48小时,延续到84小时,寄生于肠绒毛上皮细胞核的上方,个别的在核下方,靠近固有层;第二代裂殖体最早发现于感染后96小时,延续至120小时,寄生于肠绒毛上皮细胞核的下方和固有层以及肠腺腺细胞核的内侧。 4.感染后96小时发现大小配子体,延续到120小时以后,直至143小时仍能在12指肠和卵黄蒂前后肠段绒毛固有层中见到大配子。Allen报道感染后48小时出现大小配子体;Versenyi(1967)报道最早于感染后96小时出现配子细胞。 5.感染后104—120小时发现卵囊;到感染后144—216小时,即不再发现裂殖体和大、小配子体,亦未见卵囊。感染后第五天(118小时),随粪便排出卵囊。 6.内生阶段的虫体寄生于12指肠、空肠和回肠(整个小肠),尤以卵黄蒂前后段受侵害最为严重。感染严重时,盲肠和直肠也见有虫体。  相似文献   
7.
家鸭球虫病(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北京地区的北京鸭中连年暴发急性球虫病,发病率约30—90%,死亡率约20—71%;耐过的病鸭生长受阻,增重缓慢,对养鸭业危害甚大。鉴于上述情况,作者对北京鸭球虫病进行了研究,现将有关资料和我们自己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以供兽医工作者参考。早在1878年,Zurn就已经报道过鸭球虫病。  相似文献   
8.
一、在甘肃省玛曲县欧拉绵羊和夏河县与碌曲县藏羊真胃内发现的马歇尔线虫中,除蒙古马歇尔线虫外,还有一个新种Marshallagia grossospiculum n.sp.(Nematoda:Trichostr-ongylidae)。其后作者又在当地采集了多量马歇尔属线虫的雌虫,取其虫卵,培养为第三期幼虫,在北京给一只绵羊进行了人工感染,并再次获得新种雄虫一条,因而确认为马歇尔线虫属的一个新种。 二、新种雄虫体长12-16.8mm,交合刺粗状,长0.29-0.35mm。在这端1/3处左右分为三支,外腹支最长,末端弯向内侧,其腹面观呈匙形,外包泡状膜;内腹支似棒,末端有一小突起,背支粗壮,末端膨大,形成一犁铧形构造。无引器。 未能分离出雌虫  相似文献   
9.
肠艾美耳球虫内生发育阶段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捻转血矛线虫离体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研究了:(1)三种人工合成培养基:M199、NCTC109、F_(12);(2)小牛脱纤维蛋白血(以下简称小牛脱纤血)、Filde’s试剂,Bovine hemin;(3)pH值等几种因素对离体培养中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ou contortus)L_3发育至L_4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条件下,NCTC109和M199培养系中的L_3可发育至L_4晚期,F_(12)中L_3只发育至L_4早期;三种培养系中L_3发育至L_4的虫体数占存活虫体数的90%以上,以NCTC109中的发育率为最高,达100%。(2)小牛脱纤血、Filde’s试剂和Bovine hemin对L_3发育至L_4均有促进作用,虫体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晚四期幼虫的存活时间延长;小牛脱纤血和Filde’s试剂可使L_3至晚L_4的时间缩短。(3)pH 5.8~6.2时,L_3发育至L_4;速度明显减慢,发育率不到50%;pH 6.6~6.8时,L_3发育至L_4的同步性及发育率明显提高,以pH6.6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