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三门峡南交口遗址仰韶文化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南交口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交口乡南交口村西,西距市区约7公里,地处青龙涧河及其一支流交汇东南,分布于河南岸黄土台地上,地理座标为东经111°16′,北纬34°43′,海拔475.2—539.2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洛阳至三门峡高速公路的修建,于1997年9月至1998年12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遗址面积约1400平方米,从中获得了仰韶文化早期、中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等较丰富的遗迹与实物标本。其中遗址东部主要为仰韶中期文化遗存,分布于自河岸第一至第二十层梯田上。在遗址发掘中,每个遗迹单位均定量采集…  相似文献   
2.
天山作为亚洲大陆最大的山系之一,横贯于新疆的中部,成为分隔南、北疆自然地理区系的山系,它对花粉的传播、保存、搬运与沉积具有重大作用。根据对西北干旱区域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一条沿着海拔高度从2400 m到300 m的样带所采集的23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和现代植被样方调查资料,探讨了北坡垂直带的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该区表土孢粉谱可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分别对应森林植被带、森林草原植被带、蒿属荒漠带和典型荒漠带。比较特殊的是典型荒漠带被划分为两个亚带,一个亚带是以蒿属、藜科占主要成分的典型荒漠带,另一亚带蒿属、藜科含量较高并含有大量沼泽蕨和芦苇植硅体,兼具典型荒漠和湿地特征。在海拔400 m以上,孢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对应关系较好,带Ⅰ中较高含量的云杉花粉验证了以云杉为主的森林植被带。带Ⅱ中以云杉为主的乔木植物和含量较高的藜科、蒿属和蓼属等草本植物为主的孢粉组合特征与森林-草原植被带的植被特征较为类似。云杉属花粉在海拔低于1350 m的地方即林带下方所占的比例很小,一方面由于距林地的距离较远,另一方面,可能是山风气流对云杉花粉往下搬运的能力较弱所致。带Ⅲ的蒿属花粉含量较高,与该带植被中绢蒿较多有一定的关系,带Ⅳ以藜科为主的花粉组合特征代表了这个植被带的荒漠植被类型。但是在海拔400 m之下,带Ⅳ的亚带Ⅳ2的高含量的沼泽蕨和芦苇植硅体的孢粉组合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古湿地环境。通过该部分表土花粉组合特征与草滩湖剖面孢粉谱的对比,验证了当地农业种植选址的生态可行性,同时就开垦程度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另外,亚带Ⅳ2的蒿属/藜科(Artemisia/Chenopodiaceae(A/C))比值比亚带Ⅳ1高,可能与该样点受人为扰动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3.
舞阳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舞阳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张居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孔昭宸,刘长江迄今为止,论者述及史前农业时,多认为河南属粟作农业传统地区,只是在仰韶文化中期之后,稻作农业技术方从长江流域传播过来,但始终未得以推广①。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新发现...  相似文献   
4.
淮河中游地区稻作农业考古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生境。淮河流域作为我国稻作农业的传统分布区,无疑在探讨我国水稻的起源、分化与传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地处淮河上游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游的安徽蒙城尉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