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1.
红松单木断面积生长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实验林场62株红松解析木数据为基础,探讨Hegyi竞争指数对红松单木断面积5 a生长量的影响,并构造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在5 a前年龄5、a前直径、5 a前树高、第一活枝高度、第一死枝高度、活树冠长度、竞争指数等变量中,仅有5 a前树高与对数断面积生长量相关性显著,进入模型,其余指标未能进入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长白山地区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14个皆伐样地数据,分析6个主要树种的径阶年龄变异系数,根据其计算不同精度下外业捕样调查估测林分年龄所需的样本量;采用平均_小法估测林分年龄,分析其他测精度随着株数的变化。结果表明,6个树种的年龄变异系数随着径阶的增加,呈现波动性变化。石杉、冷杉和红松3种譬f叶树的年龄变异系数随...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两个演替阶段乔木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2联列表和方差比率,通过χ2统计量检验和种间联结系数值计算,对杨桦次生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阶段林分总体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群落内出现的12个乔木树种之间的总体关联性方差比率为0.932,接近1,表现为无相关性;在针阔混交林阶段,群落主要种间的总体关联性表现为正相关,说明该阶段的群落已处于和...  相似文献   
4.
基于长期历史数据的直径结构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森林是复杂的生态系统,作为系统,它理所当然地遵循着结构决定功能这一系统法则(惠刚盈等,1995).林分的直径结构是体现林分特征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子之一(亢新刚等,2003).有关天然异龄林林分直径结构的模型很多(孟宪宇,1996;惠刚盈等,1995;邱水文,1991),其中负指数分布可以较好地描述针阔混交林的直径结构(亢新刚等,2003).本研究在长期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使用负指数分布函数来模拟各年的林分直径分布动态,并总结负指数分布的参数a和K随着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制定出直径结构的预测模型,并用实际数据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3个主要针叶树种材积方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长白山区933株云杉、冷杉和红松数解析木的胸径、树高、各区分段断面积和长度等数据,建立3个树种的最优材积公式。使用7个一元材积方程、19个二元材积方程,以及由二元推导一元的材积方程,分别模拟了每株树的材积,与采用中央断面求积法计算的每株解析木实际材积进行对比。再综合对比各方程的残差、MD和均方根差RMSE,确定3个树种的最优材积方程。得到其最优一元材积方程,适用于中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地区;二元材积方程适用于更大地域范围,适合在胸径和树高数据都有的情况下使用;由二元推导的一元材积公式,适用于区域内无一元材积方程且没有树高数据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红皮云杉生长变异与早期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树干解析和选择超级苗营造对比试验林的方法,对红皮云杉的生长变异及早期选择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皮云杉个体各生长性状的变异规律是幼龄阶段变异较大,随年龄的增长,变异逐渐减小;树高、胸径、材积变异趋于平缓的年龄分别为9 a生1、5 a生和9 a生。用9 a生的胸径生长预测33a生的材积生长是适宜的。对红皮云杉出圃苗采取平均苗高 2倍标准差的标准进行选择,通过幼林阶段的观察,证实苗期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以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3个不同大小的林隙(Gap1,456.2 m2,Gap2,290.2 m2和Gap3,83.9 m2)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小气候要素(光照、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湿度)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林隙光照强度特征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在林隙中央位置、南北和东西方向的时空变化具有差异性,其中,S-N方向上的变化幅度大于E-W方向.中央位置的光照强度、湿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的昼间变化均呈现了不对称的单峰型变化趋势;林隙内光照强度最大值出现的位置和时间不同,Gap1光照强度的最高值出现在中央位置附近,出现时间在11:00-13:00;Gap2出现在中央位置偏东北附近,出现时间在13:00-15:00;Gap3则出现在中央位置偏北附近,出现时间在11:00-13:00;林隙光照强度在一天当中的差异程度也不同,上午和下午差异小显著,中午以及中午前后时间段上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