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水稻中早39为材料,采用免耕半固态直播(破胸稻种与稀泥以一定比例混合,播种在免耕的稻田里,NS),以传统直播为对照(CK),通过测定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蘖动态变化、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等,研究免耕半固态直播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叶期和分蘖期,2个处理的单株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孕穗期和齐穗期NS处理的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7.84、14.45 g,与CK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NS处理的单株分蘖数为2.67,CK处理的单株分蘖数为2.56,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抽穗期,NS处理植株的倒二叶SPAD值达到最大,为46.90,与CK比较,差异极显著;9月9日,NS处理植株的剑叶SPAD值、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出现最大值,SPAD值为45.96,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为6.38、2.24 mg/L;NS和CK处理的产量分别为7.31、6.94 t/hm2,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设置垄作稻鱼鸡共生(RFC)、垄作稻鱼共生(RRF)、水稻单作(CK)3个处理,分析3个处理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RFC、RRF处理在整个分蘖期的分蘖数都高于CK处理,并延长分蘖期5 d;RFC、RRF的生育期株高均高于CK,在生育后期更明显;在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方面,3个处理的大小关系为RFCRRFCK,RFC、RRF处理能提升灌浆效果,增加穗部干物质质量;在收获指数方面,RFC处理与CK差异显著,RRF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RFC、RRF处理的产量分别比CK增加5.32%、4.77%;RFC、RRF处理的产投比分别为2.56、2.34,均高于CK(2.00);RFC、RRF处理的总利润分别为39 318.62、30 340.88元/hm2,均高于CK(9 106.22元/hm2)。研究显示,垄作种养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水稻的农艺性状,增加产量,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试验共设稻鳖鱼(RTF)、稻鳖(RT)、稻鱼(RF)、水稻单作(RM)4个处理,考察水稻根系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RTF、RT、RF种养模式总根数、根长、根体积、干物质质量、根系活力、SOD活性均显著高于RM模式;RTF、RT、RF种养模式单株总根数在分蘖期较RM模式分别增长8.96%、5.77%、4.47%,根系干物质质量分别增加35.27%、9.54%、20.33%,根系活力分别高28.91%、79.50%、15.09%。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等产量性状,RTF、RT、RF模式水稻产量较RM模式分别增加15.21%、5.96%、13.22%。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种养模式能够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并增加水稻产量,复合生态种养模式的效果优于单一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免耕“稻鳖鱼”共生模式的环境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及环境经济学方法研究免耕"稻鳖鱼"共生模式的环境经济效益并提出相关对策。试验共设免耕稻鳖鱼(RTF),免耕稻鳖(RT)、免耕稻鱼(RF),免耕水稻单作(RM)4个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RTF,RT,RF控草效果明显;孕穗期RTF病蔸率和病株率分别比RM低71.1%和56.3%。RTF固碳量比RM增加8.7%,甲烷(CH4)排放总量减少39.9%。环境经济学分析结果表明,RTF、RT、RF的财务效益,比RM分别增加了52 450、24 500、23 940元/hm~2,RTF、RT、RF和RM环境经济效益分别为53 547、25 385、24 927和559元/hm~2;研究结果表明,免耕稻鳖鱼共生模式生态和经济效益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和推广前景,可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下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COI基因序列对光唇鱼属13种鱼类进行分子鉴定及系统进化研究。结果表明,光唇鱼属各物种间遗传距离,除了北江光唇鱼(A. beijiangensis)与窄条光唇鱼(A. stenotaeniatus)之间的遗传距离(0.015 7)外,其余物种间遗传距离都大于0.020 0。在分子系统发育树上,北江光唇鱼与窄条光唇鱼形成一个分支,且因其种间遗传距离达不到种的划分水平,结合已有的资料判断两者可能为同一物种;吉首光唇鱼(A. jishouensis)在分子系统发育树上与侧条光唇鱼(A. parallens)和半刺光唇鱼(A. hemispinus)聚为姐妹分支,且与两者的种间遗传距离都明显大于0.0200,吉首光唇鱼应为一个有效种;半刺光唇鱼和带半刺光唇鱼(A. cinctus)在系统树上各自分布在2个独立的分支上,且两者间遗传距离比各自与同分支上的物种间遗传距离大,故判断它们的差异已达到种的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能有效地对光唇鱼属鱼类进行物种鉴定,并可用于探讨光唇鱼属的系统发育研究。  相似文献   
6.
研究通过Sanger测序法对天然雌核发育的缩骨鲫(Carassius auratus var. Suogu)线粒体DNA的Cyt b基因和控制区进行扩增和测序,并与已发表的其他鲫属鱼类的Cyt b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探讨缩骨鲫与其他鲫属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缩骨鲫线粒体DNA中Cyt b基因和控制区全序列分别长1 141和924 bp;其中,Cyt b基因的碱基含量为29.1%(T)、27.9%(C)、28.7%(A)和14.3%(G),控制区序列的碱基含量为32.6%(T)、20.7%(C)、32.6%(A)和14.1%(G);2种序列中G+C含量均明显低于A+T含量,且G含量偏低,显示了与其他脊椎动物线粒体核苷酸碱基含量相似的特征;控制区序列可以分为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3个区域,均识别到了对应的保守序列;基于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缩骨鲫与其他鲫属鱼类Cyt b基因的系统进化树表明,缩骨鲫与红鲫和淇河鲫的亲缘关系最近,而缩骨鲫与野鲫、淇河鲫和红鲫分布在同一个姐妹支系,进一步说明缩骨鲫可能起源于野鲫,是野鲫的一个地方种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