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养殖在我国已被发展为一个新的产业,越来越引起水产界有识人士的重视。如何发展海水养殖业?如何持续发展?也是当前我国水产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作者就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基本状况、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可持续发展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对策等问题作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1984年7月,在东北农学院院内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菜豆植株上,分别采集具有花叶、疮叶、黄化、皱缩等症状的病毒标样:V-1、V-5、V-9、V-16.然后,接种到菜豆家雀蛋上,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将四个标样进行人工接种,在豆科、茄科、藜科、苋科、胡麻科、葫芦科、鸢尾科7科40种植物上测定寄主范围和寄主反应.以桃蚜(Myzus persicac)、豆蚜(Aphis medicaginis)做蚜传方式的测定.同时,测定了病毒的稳定性,并以病叶汁液观察了病毒粒体形态,通过试验证实了种子传毒,根据以上鉴定结果,这四个标样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BCMV).  相似文献   
3.
以往,黑龙江省大豆上很少发生病毒病,即使是花叶病株,也很难发现,近年来,许多地区陆续报道大豆病毒病发生日趋严重,其症状除花叶以外,还出现许多新的类型,病害常年引致减产,流行年则可造成毁灭性灾害,对我国大豆生产威胁极大。 东北农学院试验站1975年发现少数黄斑花叶型及顶枯型病株,1977年已发展到有些地块发病率高达50%以上,重者接近100%,1977及1978年发病盛期,我们曾在黑龙江省南部的阿城县、哈尔滨、五常、呼兰、双城、绥化,北部的北安、克山,东部的牡丹江、宁安、密山、佳木斯、友谊农场,吉林  相似文献   
4.
大豆褐斑粒与大豆花叶病毒若干株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发生的大豆褐斑粒是由大豆感染大豆花叶病毒的黄斑株系和顶枯株系等所致。人工接种上述病毒证明了这一点。种子斑驳的严重度与植株发病的严重度有某种相关性。
病株所结种子并不一定全部为褐斑粒。褐斑粒或病株所结无病状种子都可以传病,带毒种子产生疫苗的多少视环境条件、大豆品种及病毒的株系而异。  相似文献   
5.
早在1894年、1896年爱德霍尔(Aderhold)首先报导了苹果黑星病菌的生活史包括两个时期:分生孢子时期与子囊孢子时期。他认为前一时期是寄生性的,即病菌在生活的植株叶上、果实上及嫩梢上生长发育,形成分生孢子。后一时期为腐生性的,即病菌在植物落叶的死组织中发育生长,形成子囊孢子。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郊区菜豆花叶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已鉴定的菜豆普通花叶病毒毒株 BCMV(V-5)制备出效价为512—1024的抗血清。1985~1986年在哈市郊区采集具有花叶、皱缩、疱叶症状的病毒病标样200余份。对1985年采集的140份标样,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标样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测定,病毒粒体的观察以及 BCMV(NL-5)抗血清琼脂双扩散测定。其结果表明:80%的标样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1986年以自制抗血清对61份标样进行琼脂双扩散测定,其中41份进行了反向间接血凝测定,结果表明: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占1986年所测标样的50~73%,说明哈尔滨郊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作者从1977—1985年在九个省市38个(市)县24个科研单位40个乡338个地块对大豆病毒病田间调查和实验室、温室试验的结果及分析后提出的防治建议。大量资料指出:品种资源圃内一些种子带毒率很高的品种是主要的毒源中心,杂交亲本和新品种在选育繁殖过程中往往已带有病毒,致使新品种在推广后遇到流行年发病较重,又波及附近的地块,并可远距离传播至轻病地区,潜在威协很大。对大豆病毒病应进行综合治理,除抗病育种外须着重应用现代检测技术,选育无毒种子,建立制度,严格控制良种的带毒率,科学治理育种圃的毒源,防止蔓延,达到将病毒病压低至危害限度以内。  相似文献   
8.
9.
 1958-1963年调查研究证明黑龙江省小苹果黑星病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全部不能越冬。在早春也没有发现带病的枝条,因此以菌丝在病枝上越冬、春天产生分生孢子的可能性极小。每年春天在去年病树的干枯落叶上能找到大量子囊壳及子囊孢子,经人工接种后侵染率都极高。空中孢子捕捉的结果是:子囊孢子出现在前,分生孢子的出现是在田间发病以后,两者相距半个月以上,说明所捕捉到的分生孢子是受子囊孢子侵染后产生的。可以得出结论:黑龙江省小苹果黑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是子囊孢子。
早期调查发病情况说明离地面越近的叶片发病越早,越重。初步认为,清扫落叶是减轻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 I-KI 染色法检测了马铃著卷叶病毒(PLRV)。通过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比校表明:马铃薯不同品种或育种材料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植株的顶部叶片和底部叶片对 I-KI 染色的反应不同,无一定的规律性;感病植株的顶部叶片和底部叶片对 I-KI 染色的反应差异较大;I-KI 染色对不同卷叶症状的植株检测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