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代化奶牛牧场的生产和营销信息量快速增加。传统的牧场管理模式往往存在劳动强度大、管理困难或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奶牛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对奶牛的产奶量、繁育或疾病等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也可以实现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笔者介绍了Dairy Comp 305软件的基本结构,并在大庆星星火牧场进行了应用评估。  相似文献   
2.
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的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技术分析临床酮病、亚临床酮病和健康的奶牛血浆代谢谱,观察奶牛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寻找内源性代谢分子标记物,用于发现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进展的特征生物标志物,并阐明该病发病机制。【方法】收集临床酮病奶牛血样24例,亚临床酮病奶牛33例,健康对照组奶牛23例,静脉采集试验奶牛血液,分离血浆,检测其β-羟丁酸、血糖等生化指标。将血浆样品预处理后,运用GC/MS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奶牛血浆代谢产物,利用质谱数据库对其进行鉴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对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奶牛检测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通过PLS-DA方法建立疾病诊断模型后,筛选潜在的疾病生物标记物。【结果】 以80例奶牛血浆样品为分析对象,研究建立了内源性代谢物谱的GC/MS分析方法,并利用NIST(2008)商业质谱数据库对检测到的代谢物进行快速鉴定,共检测出267个变量。将代谢组数据导入SIM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代谢组数据可将患病组与健康组分别聚类区分,并且寻找到组间种类无差别代谢物为40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差异代谢物均为32个,临床酮病与亚临床酮病组相比有13个差异代谢物。通过查找KEGG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分析,这些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能量代谢途径相关。【结论】基于代谢组学的GC/MS技术对酮病奶牛血浆进行检测,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共在临床、亚临床酮病和健康组之间发现40种代谢物(主要为脂肪酸,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证明奶牛血浆样品的GC/MS代谢谱可以有效地对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区分。该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而这些对组间分类有贡献的差异代谢物可能是奶牛酮病诊断的潜在代谢标记物和客观指标。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其血浆内的部分代谢物的代谢模式和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此外,新的潜在的代谢物也为奶牛酮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兰州市七里河区居民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知识掌握与防护行为情况,2020年设计布病知信行调查问卷,对该地区91名职业暴露人群进行普查,并随机抽取218名非牲畜接触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09人中听说过布病者占60.19%(186/309),布病听说率在不同民族、年龄、是否职业暴露人群有统计学差异(P<0.01),汉族、30岁以上的居民、养殖人员的听说率较高;布病患病率为2.59%(8/309),其中职业暴露人群患病率高于非牲畜接触行业从业人员(P<0.001);布病知识知晓情况整体较差,且不同性别、职业人群知晓程度有差异(P<0.05),知晓率最低条目“布病可经消化道传播”在养殖人员和从业人员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养殖人群防护行为整体较好,但人畜分开饮水、按时接种布病疫苗的防护率低。结果表明:七里河区居民布病知识知晓度整体不高,养殖人员职业防护行为整体较好但存在防护短板,具有较高的暴露风险。因此,防疫部门应加强布病知识宣教,针对不同人群开展针对性行为指导,从而提高居民的布病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4.
羊口疮病毒黑龙江省分离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黑龙江大庆地区某羊场发生的疑似羊口疮(Orf)的病原,本研究采用MDBK细胞培养途径从病羊的口唇部位的痂皮病料中分离出1株病毒.通过电镜观察和IFA鉴定证明该分离株为Orf病毒,命名为OV/HLJ/04.其F1L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显示,OV/HLJ/04与国内报道的山西株(HQ221964)的遗传关系密切,同源性达到98.2%.将该病毒分离株进行回归本动物试验,接种羔羊发生严重的羊口疮.  相似文献   
5.
<正>奶牛酮病是以能量负平衡为基础,以低血糖、高酮体为主要血液生化特点的奶牛围产期的重要群发性多发性疾病[1]。由于高产品种的引进、培育,高能饲料的开发、利用等原因,使得该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奶牛酮病已成为世界各国危害奶牛业发展的主要疾病,据报道,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占  相似文献   
6.
奶牛酮病是目前集约化养殖场多发的一种营养代谢病,主要与能量代谢相关,但由于其发病机理的复杂性,并没有全面性的分析奶牛酮病。本文对奶牛酮病的分类、机理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奶牛酮病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甘肃省气象因素与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找出主要影响因素,以有效防控布鲁氏菌病,收集2004—2015年甘肃省月气象监测数据和布鲁氏菌病月发病数据,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与布鲁氏菌病发生有关的主要气象因素。结果显示:2004—2015年,甘肃省布鲁氏菌病年发病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在纳入分析的气象因素中,平均气温与和降水量均与布鲁氏菌病发生率呈正相关,且P<0.05。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甘肃省布鲁氏菌病发生的主要气象因素,均对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存在正向作用。因此,随时监测气候变化,及早预警,对控制布鲁氏菌病发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