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4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不同耕种措施对坡地红壤侵蚀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3-1995年中英就云南坡地红的侵蚀及保持方法进行了合作研究。试验分别设坡度、种植行向和不同的耕种措施为处理;供试作物:玉米;三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麦杆覆盖在三个坡度上都能有效地减少径流,从而减径土壤流失;地膜覆盖产生的径流最多,造成的土壤流失最严重;两者在玉米生产季节产生的径流量和流失土量(三年平均)分别为832.95m3/ha,1.27t/ha和1084.05m3/ha、5.92t/ha,  相似文献   
2.
不同耕种方式对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得出沿等高线种植增产效果显著,比顺坡种植增产36.6%,浅耕比翻耕的增产效果也达12.6%.在各处理组合中,以沿等高线种植、浅耕、净作玉米的经济性状最优,小区产量达21.62千克/40平方米,而顺坡种植、翻耕、净作的经济性状最差,小区产量仅12.78千克/40平方米。前一处理比后一处理的增产效果达70.9%.采用沿等高线种植和浅耕措施,可以改善玉米的经济性状和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3.
坡地耕种方式对水土流失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流失是目前世界上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云南地处山区,宜垦土地资源缺乏,很多地区过度开垦,致使大于25°的坡耕地面积较大,加上土地翻耕较勤和夏季雨量集中,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生产力下降。为了从农业技术措施上探索控制或减轻我省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笔者进行了此项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两年不同耕种方式对旱地水分、养分渗透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沿等高线种植渗透水分、养分的效果极显著,比顺坡种植增加渗透水量64%和养分总量79%。间作比净作也增加渗透水量21%和养分总量18%。在各处理组合中,以沿等高线种植、间作、浅耕的渗透水分、养分量最多,顺坡种植、净作、翻耕的渗透量最少,前一处理比后一处理的水分渗透量多106%,养分总量多125%。试验证明,渗透水量多,有利于秋雨春用,减轻冬春旱情,提高小春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5.
地表覆盖及等高线种植玉米对坡地红壤水热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9年在云南高原坡耕地红壤上进行了地表覆盖及等高线种植玉米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苗期,裸地等高线种植对提升坡地红壤土温有明显作用,盖膜有好的增温效果。采用覆膜等高线种植措施有明显的调节水分功能,使坡耕地红壤水分含量变幅较小,起到了防旱防涝的作用,但雨水多时保水效果差,加剧坡耕地红壤的水分流失。采用盖草及结合翻耕、免耕等保护性措施,并未明显导致低土温,且有利于蓄积降水,气候持续干旱时也有好的保水作用。地表覆盖及等高线种植良好的水热生态效应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种方式对水土流失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3年不同耕种方式对水、土、养分及作物产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沿等高线种植比顺坡种植减少流失水量53.5%、土量85.7%、养分总量84.3%,产量提高17.6%间作比净作减少流失水量22.2%、土量56.4%、养分总量51.4%,产量提高23.0%。浅耕比翻耕减少流失水量10.4%、土量21.6%、养分15.7%,增加产量10.O%。在各处理组合中,沿等高线种植、间作、淡耕的流失量最小,顺坡种植、净作、翻耕的流失量最大。试验证明,通过采用合理的耕种方式能极显著地减少旱坡耕地的水、土、养分流失量和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7.
耕作制度是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一个地区某一时期的耕作制度,是在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下,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等相结合形成的。因此,它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耕作制度是否合理,就看它是否符合客观自然规律,体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能不能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些条件,也是改革耕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