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从学科的基本概念出发,将茶文化学科定性为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横向应用学科.反思茶文化学科建设的历程,科研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他们的努力直接决定学科建设的成败.针对茶文化研究学术性弱的问题,提出研究队伍专业化的对策.一方面是研究者自觉地自我培养,掌握相应基础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是学会、学术期刊的监督审查机制,将符合学术规范的优秀成果推荐给实践应用研究者和广大的茶文化爱好者.茶文化事业是一个整体,必须专业分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剑平 《中国茶叶》2010,32(6):39-41
各个传统行业都有自己崇拜的鼻祖,自古以来神农就作为茶叶的发现者被茶界顶礼膜拜。到了现在,这个崇拜不仅没有出现衰落的迹象,反而伴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而被进一步强化。但是毕竟是到了现代社会,神农崇拜也出现了“漏洞”,那就是“非科学”。科学是唯一的真理,科学也成了时尚。为了说服自己同时也是争取更多的支持者,开始了寻求学术支持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插花艺术独树一帜,插花艺术渊源流长,紧跟时代的艺术发展潮流而不断丰富和开拓着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应该看到,现代插花艺术对古代插花艺术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日本插花的“宏道派”,就是根据中国明代袁宏道的插花理论发展而来。本文试就明代的插花艺术作一粗略介绍。  相似文献   
4.
茶学与茶文化的关系是茶学界与茶文化研究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但是至今尚无相应研究成果。有鉴于此,本文首先从分析基本概念出发,论证了现在茶学与茶文化两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完全一致,其原因是茶学概念的扩大和茶文化概念的提出。然后从文化结构理论出发,在探讨茶文化结构的基础上,论证了茶文化研究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属性;最后提出应该在根据学科性质分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需要展开多学科协同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茶筅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筅的起源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关剑平一、茶筅研究的现状在茶道中,茶筅是不可或缺的道具之一,学者们为此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时至今日茶道已经成为日本代表性的文化,对于茶道的研究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再加上中日茶道的特殊关系,即使对中国茶...  相似文献   
6.
佐茶之食品皆可谓之茶食。酒楼饭店里的茶食已与正餐食品无异,茶仅仅是陪衬而已。上海最负胜名的湖心亭以茶馆经营茶食,自有其特点。沏上一壶茶,再点一碟茶食:几粒城隍庙特产五香豆,几个湖心亭精制茶叶蛋,几片豆腐干,几块鸭肫干,几种蜜饯,一撮瓜子,等等。这些茶食增加了品茶的情趣,不以充饥为目的,真正是佐茶之食品。湖心亭在上海滩独辟蹊径,不同凡响。这种标新立异不是故作惊人之举,而是对传统饮茶文化习俗的发掘,利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剑平 《茶叶科学》2014,34(1):105-110
文化身份是指带有民族印迹的文化本质特征,永远处在塑造过程中。茶叶被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从茶文化史上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发展时期。“唐代”既是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界定,也是对客观推移中的时间的限定。本文以中国传统茶学的缔造者陆羽为时间区划标志,通过梳理相关史料,论证了唐代饮茶生活隐逸的文化身份,不仅对唐代茶文化做了定性分析,而且为研究陆羽与茶的内在关系打下了基础。通过文化身份理论的应用,把茶文化研究纳入文化研究的语境,以加强茶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专业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是国际交流、文化传播的产物。因为在现代高等教育中,无论是宏观的理念、模式,还是微观的专业分类、课程设置都来自西方,甚至具体的授课方法也同样崇尚西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商业气息浓厚的上海,城隍庙展示出上海古朴典雅的一个侧面,人们往往将九曲桥作为城隍庙的象征,从以经营点心著称的桂花厅上,正好俯瞰九曲桥和豫园。一俟入座,服务员就沏上一壶茶,并随即送来点心。与大众化点心最显著的区别,是桂花厅点心个个小巧玲珑。就拿金腿小粽子来说,在长仅寸许的小粽子里还要放块火腿肉,上海滩上有此技艺的点心师凤毛麟角。欣赏这金腿小粽子是一种艺术享受,真不忍心使它惨遭九转回肠之厄运。秦经理见我们把玩掌中,欲吃又止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