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广西钟山县贡柑果园的土壤为试材,从贡柑果园土壤中筛选出可以将难溶性或不溶性磷转化成可溶性磷的高效解磷菌;通过无机磷平板初筛和钼锑抗比色法复筛,经过6次传代获得一株高效解无机磷且遗传稳定的菌株W3;根据菌落形态特征、18S rDNA同源性分析,NCBI数据库对比分析等研究,初步鉴定为黄丝曲霉属(Talaromyces),并对菌株W3的解无机磷效果展开探究试验。结果表明:解磷菌W3解无机磷的最佳条件分别为接种量7%、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220 r·min~(-1)、培养时间7 d的条件下解无机磷效果最佳,最高可达到148.57 mg·L~(-1)。  相似文献   
2.
人工堆肥与自然落叶中微生物及环境特征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人工堆肥与落叶堆中微生物及环境特征的差异,以亚热带气候下的桂东地区腐熟人工堆肥、发酵中期人工堆肥和落叶堆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样本的温度、pH、小型动物和细菌等的差异,为建立适合当地的高效简易堆肥方法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表明:人工堆肥的温度在中期为50~60℃左右,末期基本和落叶土壤的温度一样,接近常温;人工堆肥末期的pH在8.0~8.2之间,呈弱碱性,不成熟堆肥即处于中期的人工堆肥pH在5.5~6.0之间,呈弱酸性,落叶土壤的pH在6.5~7.5之间,呈中性;人工堆肥所含小型动物在中期基本全被杀死,在末期则比较丰富,多于落叶土壤;末期人工堆肥的细菌为8.53×108 cfu/g,中期人工堆肥的细菌为4.6×108 cfu/g,落叶堆的细菌为1.82×108 cfu/g,即堆肥细菌要比落叶堆的多。由此得出,不同土壤条件下微生物特征受人为活动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何彩梅  余炳锋  唐政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2):107-108,116
设计了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芭蕉芋淀粉的提取工艺,以芭蕉芋淀粉得率为考察指标筛选出芭蕉芋淀粉提取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静置时间4 h、洗涤次数2次,在此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下,芭蕉芋淀粉的得率为14.367%。对芭蕉芋淀粉中的直链淀粉进行分离提纯,以分离纯化得到的芭蕉芋直链淀粉和土豆支链淀粉为标准物制定标准曲线,测得芭蕉芋淀粉中直链淀粉的含量为17.50%。通过对芭蕉芋直链淀粉纯度分析,发现当纯化次数达6次时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直链淀粉。  相似文献   
4.
以“贺蹄一号”荸荠为外植体,研究了抵制剂种类和浓度、蔗糖浓度、有机成分和培养方式对贺州荸荠开放式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次氯酸钠浓度为1.0%时,污染率最低,为23.3%,平均诱导率高达79.0%;蔗糖浓度为2%时,抑菌效果较好,污染率为23.0%;有机成分去除甘氨酸时污染率最低,为11.0%,诱导率达80.7%;接种材料在培养室中培养,污染率低但诱导率高,分别为14.0%和87.7%;但是改善玻璃温室的环境条件,从而降低污染率,是开放式组织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土壤大型动物在喀斯特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指示作用,为了解喀斯特生态恢复的土壤学过程机制和构建生态恢复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系列种植年限(2、4、8和12年)人工林样地,分别编号为F-2a(2年龄人工林)、F-4a(4年龄人工林)、F-8a(8年龄人工林)和F-12a(12年龄人工林),并以石漠化自然生长样地为对照(CK),调查分析土壤表层(0~10 cm)大型动物群落对人工林生态恢复的响应特征及其与土壤基本肥力的关系.[结果]孔隙度、湿度、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和微生物碳含量等土壤基本肥力指标均随喀斯特生态恢复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增加或升高,其年均恢复速率分别为1.18%、0.63%、0.48 g/kg、33.92 mg/kg、0.05 g/kg、2.77 mg/kg和62.08 mg/kg.从5个样地中共捕获土壤大型动物7621只,鉴定为13个类群,其中优势类群为腹足纲、膜翅目和鞘翅目.除鞘翅目和半翅目外,其余各类群特别是稀有类群的鳞翅目、地蜈蚣科和双翅目数量整体上随生态恢复年限的延长呈增加趋势.人工林生态恢复样地的土壤大型动物类群数(12~13种)、丰富度指数(SR, 1.51~1.63)、Shannon-Wiener指数(H′,1.91~2.02)和均匀度指数(J′,0.77~0.81)均显著高于CK样地(P<0.05,下同).喀斯特生态恢复后土壤大型动物的总数显著增加,且与土壤主要肥力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冗余分析结果也表明,鳞翅目、膜翅目、腹足纲、蚁科、直翅目和蜘蛛目等土壤动物的数量与土壤孔隙度和微生物碳含量等肥力指标关系密切.[结论]喀斯特生态恢复下土壤大型动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基本肥力的恢复具有一定协同作用,也表明土壤大型动物群落指标对喀斯特地区土壤生态系统恢复效果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解磷菌对作物的促生作用,以自主筛选保藏的4株解磷菌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解磷菌对油麦菜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4株解磷菌对油麦菜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以W-3菌株处理对油麦菜的促生效果最好,不仅油麦菜的株高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而且其植株鲜重、干重和根干重分别比CK增加40.26%、58.02%和33.33%,其次是W-1菌株处理,其植株鲜重、干重和根干重分别比CK增加11.17%、35.80%和33.33%;对油麦菜采收后盆栽土壤有效磷含量和pH值进行分析的结果发现,W-3和W-1菌株处理后其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41.39和40.22 mg/kg,分别比CK高9.96%和6.85%,pH值分别为7.70和7.72,分别比CK降低3.14%和2.89%。因此,解磷菌可分泌致酸物质导致土壤pH值下降,使土壤中难溶性磷溶解,从而有效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以W-3菌株处理的效果最好,其次是W-1菌株处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