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油玉米在内蒙古的开发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油玉米同普通玉米比较,具有一系列的优越性。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区规模开发高油玉米的条件基本成熟,可望成为21世纪玉米重要的栽培类型。  相似文献   
2.
1995~1998年,实施了《内蒙古东南部水浇地立体栽培技术的研究》。4a研究结果表明,立体栽培比等行距单作玉米增粮38.5%,增值100.4%,增效117.1%。光能利用率达到1.780,比等行距单作玉米提高0.69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4.
1995年以来,我们在二龙镇二十家子村试验并推广了玉米前套马铃薯技术.累计种植142.93hm2,马铃薯产量7320.0kg/hm2,按"5折1"折粮1464.0 kg/hm2,玉米产量12181.5kg/hm2,混合产量达到13645.5kg/hm2,比对照田(等行距单作玉米)增产39.3%,达到极显著水平.按1995~1997年不变价格分析,产值达到20685.45元/hm2,比对照田增值73.1%,经济效益达到16555.35元/hm2,比对照田增效95.9%,投入产出比达到1:5.008,比对照田提高46.6%.  相似文献   
5.
根据通用的经济学理论和增长速度测算模型,参照中国农科院经济研究所提供的统一测算方法,对宁城县“八五”时期种植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种植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6%,比全国同期水平高25.5个百分点。说明宁城县种植业生产已进入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6.
“调水说”确定半干旱地区旱作地膜玉米播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对水分代谢的临界期在开花前8~10d开始的约30d之内。半干旱地区旱作地膜玉米的主要障碍因子是“干旱缺水”,降水高峰期在小暑至立秋的约30d时间,拔节后的水分供应唯一靠自然降水。因此,确定半干旱地区旱作地膜玉米的最佳播期,应以“降水高峰期”因子为主要指标,即应用“调水说”播期理论。  相似文献   
7.
1 小麦减产幅度大 宁城县二龙镇二十家子村,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西辽河上游的老哈河西岸,是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1996年以来,结合“双千五田”立体栽培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小麦生产步人了优质、高产、高效的快车道。1996~2000年,全村共种植小麦740.9hm2,平均单产446.2kg/667m2;千斤田116.4hm2,平均单产542.8……  相似文献   
8.
地膜玉米的最佳播期及其“两个学说”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增温说”和“调水说”是指导地膜玉米最佳播期的基本理论。在湿润、半湿润生态类型区和干旱、半干旱生态类型区的水浇地、二阴地 ,应用“增温说”;在半干旱生态类型区的旱作田 ,应用“调水说”。经多年的试验和调查表明 ,在半湿润生态类型区 ,应用“增温说”指导地膜玉米最佳播期增产 6 9.2 % ;在半干旱地区 ,应用“调水说”指导地膜玉米最佳播期增产6 0 .0 % ,而应用“增温说”播期只增产 15 .7% ,比“调水说”播期减产 14 .4 %。  相似文献   
9.
1988年-1997年在内蒙古宁城县选择地理位置不同,无灌溉条件的示范小区,对谷子,玉米和高粱等主要粮 食作物进行旱作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研究和大面积推广,主要粮食作物增产70.53%,实现自然降水生产效率7.84kg/(mm.hm^2)其中1995年-1997年达到10.06kg(mm.hm^2)。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