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土地发生学与结构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山地区域土地分异规律的研究,运用景观法的原理建立了土地类型划分体系,选取地形地貌、土壤与植被条件作为土地类型划分的主要分异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云南省永胜县顺州乡土地进行了类型划分,并分析了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与数量结构,以期为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技术,探讨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划分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确定适宜性评价体系,将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分为特殊因子和一般因子,选定各评价因子并进行质量量化。以云南省罗平县为例,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获取了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治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工程措施。合理评定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情况是现阶段的一项迫切任务,研究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以农用地分等为基础,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各工程对耕地质量影响的方式和程度。选取易受土地整治工程影响的农用地易变因素进行重新打分,在土地利用水平上结合土地整治工程的特点增加土地利用修正因素,构建相应的分等计算体系,并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实证研究耕地质量评定方法体系。研究结果显示:整治后研究区的综合自然质量等别由10.8等提升至10.4等,综合利用等别从10.6等提升至9.6等,综合经济等别从11.0等提升至10.5等。说明土地整治项目对提升耕地质量有显著影响,利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可真实准确反映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  相似文献   
4.
土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文尝试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概念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中,结合云南省华宁县宁州街道数据,通过对规划基期年、阶段目标年以及目标年的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程度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测算、对比分析,得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结果。结果表明,规划期间华宁县宁州街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程度大于预期目标,规划实施未达到预期目标。研究成果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拓展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将云南省泸水市72个行政村作为评价单元,从资源环境状况、可持续利用策略、基础设施状况3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结合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加权指数法计算评价结果,使用ArcGIS、SPSS软件完成数据与图件的分析处理,并对泸水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泸水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整体较好.再将72个评价单元以海拔和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分区,对不同分区制定差异性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策略.最后对泸水市整体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陡坡耕地的存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基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仁和镇2000、2007、2010、2015年4个时期的Landsat5 TM或Landsat8 TM影像,进行陡坡耕地的解译和提取,研究仁和镇近15年的陡坡耕地动态变化情况,探讨其动态变化特征和规律。研究期间仁和镇的陡坡耕地起伏变化,分布较广,集中分布于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地区。2015年的陡坡耕地数量相比2000、2007、2010年有所减少,但整体形势依然严峻,集中连片分布问题依然突出。通过对陡坡耕地的研究,可准确掌握其时空格局变化规律,为今后陡坡耕地治理、改善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严格限制了宅基地的市场化流转,导致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出现城镇建设用地和村庄用地双增的现象,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对实现宅基地资产化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积极意义。从分析宅基地现状出发,探析当前的流转制度对现实的制约,提出以"宅基地上市"模式为总思路,辅之以法律依托、流转变迁路径和充实退出机制推动当前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8.
任志武  黄义忠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1):1252-1254
介绍了云南省城乡建设用地概况及"城增村减"项目的主要类型,指出云南省增减挂钩政策在实施中存在挂钩项目实施规模小,总体效益不突出;投资主体较多,资金缺乏有效整合;利益分配体系欠完善,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对政策认知程度不足,项目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统筹规划,整村推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完善项目运作模式;健全挂钩实施办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加大宣传力度,健全监督管理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利用2001-2020年的MODIS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文山州的植被时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其变异系数进行计算,观察全州20 a间的植被变化波动情况,最后对其景观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1-2020年文山州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增长趋势。在空间上,植被较低覆盖度区和高覆盖度区呈上升趋势,增幅达44.2%、103.6%;中覆盖度区和较高覆盖区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59.2%、46.2%。全州有84.9%的像元处于稳定程度,整体呈平稳型。文山州在20 a间整体景观破碎度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最终趋于稳定,较高、高植被覆盖度为整个区域的优势区域类型;景观多样性指标在2011年达到峰值,说明景观类型在此年最为丰富;聚集度指标在2020年最大,说明2020年各景观连通性最好;同时,景观类型优势区域也由较高覆盖度区向高覆盖度区转变。  相似文献   
10.
从喀斯特石漠化发育特点出发,探讨建立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石漠化发育区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选取西畴县兴街镇内土地为研究区,利用TM影像资料提取植被覆盖度、基岩出露率2个关键因子信息,结合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地形坡度、居民点分布、道路距离分布等因子,量化评价因子分值、确定权重,构建评价模型开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高度适宜土地整治面积266.25 hm2,占68.8%;中度适宜土地整治面积120.02 hm2,比例为31.0%;低度适宜土地整治面积0.91 hm2,比例仅为0.2%。评价结果经野外校核,准确率达86.7%。基于遥感(RS)与GIS的石漠化发育区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方法用于石漠化发育区土地整治项目选址指导是科学合理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