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6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建立原子吸收法测定中葛根药材中的铜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式。方法本文采用分层建模方法建立了原子吸收法测定中葛根药材中的铜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对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逐层分析和合成。结果按照国家标准DB51/T 1910-2014规定的检测程序进行,最后测量出本次中药材葛根中铜含量为:X=(11.72±3.32) mg/Kg;k=2:P=95%结论充分分析和识别分析过程中的不确定来源,较为全面地评定了原子吸收法测定中药材葛根中的铜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2.
以β环糊精和二氧化钛等为原料,制备出了经β环糊精修饰的二氧化钛:P25-S1-CD。将P25-S1-CD与未经β环糊精修饰的P25对比,考察了其在254nm紫外光下对甲基橙光降解的效果以及P25-S1-CD投加量、初始pH值、甲基橙初始浓度及温度对甲基橙光降解的影响,还对体系进行了光解动力学研究和光降解原因的探讨。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P25相比,P25-S1-CD可有效提高甲基橙溶液的光催化降解率。在甲基橙初始浓度为10~50μmol/L范围内,对甲基橙的降解按照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式进行拟合,说明在P25-S1-CD体系的光催化降解表现为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3.
农业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BMPs)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农业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BMPs)的产生过程,通过对国外实施最佳管理措施的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最佳管理措施在我国的实施步骤及评估方法,提出根据我国当前的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因地制宜制定最佳管理措施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裂隙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工程观点出发,忽略不计完整岩块的渗透系数,借助于层面缝隙流运动规律(立方定律)和变分基本原理,建立了三维裂隙岩体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模型。并推出了耦合的有限元支配方程,提出了运用同一套单元网络对两场进行区域离散的观点。以重力坝坝基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计算为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羞月是小型礼品西瓜新品种。单瓜重1.5~2 kg,黄瓤,中糖11.2度,边糖9.2度。果实高圆形,果皮绿色,果皮厚度0.4 cm,早熟,易坐瓜,果实发育期30 d。耐弱光和耐低温性能好,能在大棚早春栽培,也能露地栽培。亩产4 000 kg左右。该品种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通过北京市和江苏省审定。  相似文献   
6.
钱子俊  高海鹰  王晓龙 《土壤》2011,43(6):870-875
淡水湖泊河口区P的输入与积累是影响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湖泊中P等营养物质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然而,对湖泊内源P的释放、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湖泊河口区P的输入、迁移的研究较少.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外源P的研究进展,从湖泊外源P的来源、形态特征、迁移转化和对藻类的影响4个方面综述了当前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对湖泊河口区P输入、形态、迁移特征的研究比较清楚,但对影响河口区P的形态、迁移转化等各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对河口区P各种形态与藻类的生长关系的定量研究,将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新型亲水性聚氨酯对砒砂岩边坡抗降雨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新型亲水性聚氨酯材料(W-OH)对不同坡度和降雨强度条件下砒砂岩边坡抗降雨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度和降雨强度两个因素均对砒砂岩边坡受降雨侵蚀影响明显,随着坡度和降雨强度的增加,侵蚀产沙量不断增加,其中降雨强度的影响较坡度更为显著;(2)W-OH处理以后,坡面侵蚀产沙主要由雨滴击溅造成,在所选用的坡度范围内,坡度对坡面侵蚀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3)W-OH对砒砂岩边坡抗降雨侵蚀方面减蚀效果非常明显,不同条件下减沙比均超过了98%;(4)W-OH处理以后,在砒砂岩表面形成了一层稳定的保护层,不仅起到了隔离水与砒砂岩的效果,同时又增加了坡面的光滑度使得径流可以快速疏导。  相似文献   
8.
砒砂岩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为研究砒砂岩坡面土壤剥蚀率的影响因素及W-OH材料对其的改良效果,以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地区砒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冲刷试验方法研究了冲刷流量(2,3,4 L/min)、坡度(5°,7.5°,10°)以及W-OH喷洒浓度(1%,2%,3%)对砒砂岩坡面土壤剥蚀率和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砒砂岩坡面剥蚀率沿坡面方向逐渐减小,且随着冲刷流量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大;(2)在流量、坡度固定条件下,随着W-OH溶液浓度的提高,砒砂岩坡面土壤剥蚀率改善效果越明显,坡面的抗蚀性能提升越高,当浓度超过2%时,对坡面固结效果较为明显;(3)SEM试验结果说明W-OH溶液可以对砒砂岩颗粒进行有效地包裹,从而防止水分侵蚀,提高坡面抗蚀性,这与溶液浓度和喷洒量关系密切,也与坡度和冲刷流量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将对W-OH用于砒砂岩坡面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针对饱和—非饱和条件下土壤水的垂向下渗,分别用半经验计算公式和全物理基础的HYDRUS模型模拟了不同降雨情景下的土壤水渗漏量,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反映出土壤水渗漏率与降雨强度的相关性,降雨强度和降雨总量的增加引起土壤水渗漏总量的增加。在较小雨强条件下,公式计算土壤水渗漏总量稍大于HYDRUS模型计算,雨强较大时则相反。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在渗漏率峰值的出现时间和土层底部初始出流时间上存在差异。当土层厚度减小时,半经验解析式的计算精度有所提高,在使用该解析式时,建议对土壤层分层计算,可以提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0.
不同降雨强度对农田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及LEACHM模型验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云南抚仙湖北岸农田平原区地下水埋深较浅,约0.6m,农田土壤氮素的淋失易对地下水和湖泊造成污染.采自抚仙湖北岸典型农田-蔬菜地土壤,应用3组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室内土柱实验方法,通过测定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以及渗漏液流量及其氮索浓度来探讨氮在土壤中的淋失规律.选用土壤营养物淋失模型(LEACHM模型),模拟了实验条件下水分运移和铵念氮、硝态氮浓度变化过程,并对实验数据作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出现地表径流的情况下,降雨强度越大,水分下渗速率、铵态氮和硝态氮淋失速率也越快,总氮的淋失量也越大.实验中渗漏液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分别达10和120 mg·L-1,说明地下径流是营养盐损失的途径之一,硝态氮是氮素淋失的主要形态.营养盐淋失是地下水氮素污染的原因之一.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为吻合,表明该模型适用于研究区农田氮素淋失的模拟,为评估氮素淋失提供有效工具,同时也为现场模拟工作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