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6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1株峡串脉孢霉为材料,利用玉米秸秆纤维素为主要碳源,以产油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产油发酵工艺,发现最优产脂发酵工艺为:碳源为2%纤维素+2%葡萄糖,氮源为硝酸铵,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5 d,初始pH值为4,C/N比为8∶1。氮源选择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所做交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桑植县茶产业现状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剖析桑植县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桑植县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国粹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球的影响范围极大。在18世纪中叶时传入英国,还受到了人们的热爱,随后英语中开始出现对茶语的运用。传统的中国茶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英式茶文化都是继承了中国文化后,结合当地的风情而出现的,在英国之后出现的美式茶文化也发扬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因此,国与国之间的茶文化出现了一定的差异。而在茶语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英美三国的茶文化具有各国的特色。本文将通过分析茶语在英语中的运用,从而对比出中英美三国的茶文化差异,进而得出分析后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钟妮  许菁  包小村 《茶叶通讯》2014,(1):46-47,54
本文简述了湖南花茶产业的辉煌历史,分析了制约发展的因素,提出了重振湖南花茶雄风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农田固碳保水性能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研究耕作方式对耕层 (0—20 cm) 土壤碳、水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为选择适宜该地区的最佳耕作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2年,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两季秸秆全量粉碎 (3~5 cm) 还田,试验设传统翻耕、深松、旋耕和免耕4种耕作方式。对2015—2016年作物生长各时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含水量、碳水储量、产量和等价产量等进行了测定。 【结果】 不同处理麦–玉轮作农田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有所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 (P < 0.05) 影响,表现为深松和免耕能显著增加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且以深松效果最为显著 ( P < 0.05)。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和旋耕降低了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深松比传统翻耕显著 ( P < 0.05) 增加了小麦季土壤有机碳含量,玉米季没有显著性差异 ( P < 0.05)。0—10 cm土层,玉米季旋耕和免耕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于深松和传统翻耕;在10—20 cm土层小麦季免耕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三种耕作方式。产量结果表明,深松能有效增加作物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增加籽粒产量和周年等价产量;免耕显著 ( P < 0.05) 降低了亚表层 (10—20 cm) 有机碳含量,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不利于作物增产。两年小麦玉米单作产量和周年等价产量均表现为深松 > 传统翻耕 > 旋耕 > 免耕。 【结论】 深松能有效促进耕层土壤有机碳积累和保水性能提高,增加作物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增加产量;免耕显著 (P < 0.05) 提高了表土层 (0—10 cm) 碳储量,有助于增强耕层土壤的保水性能。   相似文献   
6.
正临湘自古就以产茶闻名,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因茶立县且由朝廷直管的茶叶专业县。新中国成立后,临湘先后被国务院列为茶叶优势区域产业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列为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排第6位),被农业部授予"中国茶乡",被国家民委等确定为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县市。1临湘茶产业发展优势1.1生态优势临湘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东南部属幕阜山余脉的高山区,有龙窖山、大云山等28座海拔800~  相似文献   
7.
湖南是我国重点产茶省之一,安化是中国黑茶之乡,岳阳是中国黄茶之乡。全省122个县(市、区)有97个产茶,主要产茶区处于北纬25°~30°之间的武陵山区、南岭山脉、雪峰山脉、罗霄山脉和和环洞庭湖区。湖南形成以绿茶、黑茶、茉莉花茶为主,黄茶、红茶、茶叶提取物等为辅的多茶类发展格局。主要名茶有君山银针、安化黑茶、古丈毛尖、石门银峰、保靖黄金茶等。据统计,2012年,湖南省茶园面积已达到11.3万hm2;茶叶总产量15万t;出口茶叶4.5万t;创汇1.07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二;茶叶农业总产值48.7亿元;茶业综合产值达到450亿元,其中,安化黑茶一跃成为湖南茶产业的最大亮点,实现产值50亿元。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湖南茶叶的发展概况,阐述了湖南公共品牌(县域茶叶经济)发展模式和企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并对企业(合作社)茶的种植、加工、营销、商业、盈利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周年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方法】以黄淮海地区2003~2014年连续12年定位试验为平台,在秸秆还田前提下,试验设4种耕作方式:传统翻耕(PC)为对照、免耕(PZ)、深松(PS)和旋耕(PR)。对2014~2015季冬小麦和2015季夏玉米各项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影响显著,免耕、深松和旋耕处理的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均优于对照传统翻耕,依次为PS > PZ > PR > PC。PZ、PS和PR耕作方式显著提高了生育后期冬小麦和夏玉米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其中冬小麦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97.0%、121.1%和71.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57.6%、71.6%和51.2%;夏玉米灌浆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23.6%、28.1%和10.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8.6%、26.5%和19.2%,延缓了叶片衰老,使光合作用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PZ、PS和PR处理冬小麦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达65.3%、67.8%和65.0%,夏玉米为66.3%、70.6%和63.4%,而对照处理(PC)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贡献率仅为59.3%和60.9%。PZ和PS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PC处理,穗数显著低于PC和PR。PZ、PS和PR可显著提高周年产量,分别提高15.4%、18.2%和11.0%。 【结论】在黄淮海地区,采用长期秸秆还田下免耕、深松和旋耕均可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胞间CO2利用能力,降低非气孔限制,增强花后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加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协调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提高单季和周年产量,其中深松效果最佳,免耕次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程度加深,数字农业逐渐改变着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产业结构以及对外贸易方式,成为农业战略转型的新动力,因而加速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数字化进程,是传统农业结构升级改造的切入点,也是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更是甘肃等相对落后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新方向。文章旨在研究如何推动数字经济背景下甘肃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立足于甘肃省省情与数据分析结果,分析甘肃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数字化转型对策,以期推动甘肃省农业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