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农学   3篇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我国苜蓿属植物栽培品种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我国共有苜蓿属(Medicago)植物13个种、1个变种,其中栽培品种主要是紫苜蓿(M.sativa L.)、野苜蓿(M.sativa L.)、花苜蓿(M.ruthenica(L.)Trautv.)、南苜蓿(M.hispida Gaertn)、天蓝苜蓿(M.lupulina L.)和其他一些一年生苜蓿,其中紫苜蓿(M.sativa L.)栽培最多、分布最广泛.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的苜蓿品种有36个,其中地方品种17个、育成品种17个、引进品种及野生栽培品种各1个.并在我国栽培品种可划分为6大种植区划的基础上,将地方品种划分为7个生态类型,育成品种划分为5种育种类型,而引进品种则非常多样化.如此丰富的种质资源不仅将在牧草的栽培选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对大力发展我国的苜蓿产业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可视化技术在城市水土流失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阐述了城市水土保持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可视化技术在北京市海淀区水土流失调查中的应用。方法是:在海淀区15.6km2范围内进行全方位的人工测量、调查,统计数据;再以1999年北京市海淀区局部约8km2的航片为资料,利用VirtuoZoNT(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Imagis(三维可视地理信息系统)、CyberCity(三维重建数字化系统)等可视化软件对北京市海淀区局部范围水土流失状况进行测量、分析、统计,生成三维实景模拟图等。其结果表明在典型区15.6km2范围内,据不完全统计,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多达47处,开发面积211.4067hm2,造成裸露面积163.0745hm2;道路交通建设6处,总长8675m,造成裸露面积4.2239hm2。全部开发建设造成裸露面积191.5662h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2.28%等。海淀区水土流失特点由于开发建设强度大,人为活动量大,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非常突出;生产行为造成的弃土弃渣比生活行为影响更加显著;另外海淀区房地产开发是海淀区水土流失的首要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台州生态市建设规划为例,从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生态规划分析研究和专题图制作三方面,探讨了ArcG IS在整个规划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及应用方法。在生态市规划中,利用ArcG IS的个人GeoDatabase数据优势,分类建立了基础资料的空间数据库;利用ArcG IS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了大量的图形数据,完成了较为复杂的生态规划分析研究;利用ArcG IS的图形功能及丰富多样的数据符号化方法,绘制了不同类型的专题图。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台州声环境功能区划为例,从基础资料空间数据库的建立、要素类的制作及空间要素获取、专题图制作等方面,详细探讨了ArcGIS在整个区划过程中的应用。在环境功能区划中,利用ArcGIS的个人GeoDatabase数据优势,分类建立了基础资料的空间数据库,更加有效地管理基础资料;通过Arc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了大量的图形数据;利用ArcGIS强大的图形功能及丰富多样的数据符号化方法,绘制了不同类型的专题图。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台州声环境功能区划为例,从基础资料空间数据库的建立、要素类的制作及空间要素获取、专题图制作等方面,详细探讨了ArcGIS在整个区划过程中的应用.在环境功能区划中,利用ArcGIS的个人GeoDatabase数据优势,分类建立了基础资料的空间数据库,更加有效地管理基础资料;通过Arc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了大量的图形数据;利用ArcGIS强大的图形功能及丰富多样的数据符号化方法,绘制了不同类型的专题图.  相似文献   
6.
岷江干旱河谷植物群落生态梯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干旱河谷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育提供科学依据,运用数量排序方法DCCA,就岷江干旱河谷调查的植被和环境数据进行排序分析,研究该地区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该地区灌丛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DCCA排序结果表明,该地区植被的分布是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和微地形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灌丛群落地上生物量的第1主成分中,土壤pH值、速效P、全N、有机质含量和坡向的影响较大,影响灌丛群落地上生物量的第2主成分因子,主要是土壤含水量和海拔,第3主成分因子,主要是土壤速效K,第4主成分因子,主要是地形中的坡度因子。灌丛地上生物量,也受土壤养分、水分、地形三者共同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