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运用景观格局与水质监测方法评价城市景观变化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是当前景观格局-效应研究的热点问题.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与水环境保护目标的统一,需要科学判断城市景观变化对水质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特别是以城市不透水表面为代表的景观组分变化,是目前水质退化研究中的核心对象,而对水质退化的景观阈值研究目前尚存争论.基于截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构建阈值判定方法,选择深圳市为案例研究区,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河流水质退化的景观阈值水平.结果表明,在深圳市,河流缓冲区宽度为100-200 m时,景观变化对水质显著性影响最高(P<0.001).缓冲区内,景观变化与耗氧、营养盐等类指标呈指数关系,具有显著性,是这类指标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景观变化与有毒物质及重金属等类指标呈指数关系,具有显著性,但并非这类指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影响水质退化的不透水表面比例阈值水平介于38.2%-50%之间,最小阈值水平为38.2%,即当流域缓冲区内不透水表面百分比超过38.2%时,河流水质显著退化.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上游地区半个世纪降水与温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85个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月温度和降水数据(1956年1月-2006年12月),依据小波变换,对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的气候因子进行不同时间尺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51a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存在随时间尺度而变化的规律,不同时间尺度的规律相瓦作用,共同构成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依据小波分析的结果,定性预测未来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的将继续升温,降水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态农业是典型的持续农业。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经验 ,探求中国生态农业景观特征及其景观生态学意义 ,进而针对农业景观的生物生产、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社会持续 4大功能 ,提出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的 5项原则 ,即提高异质性原则、继承自然原则、关键因子调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社会满意原则 ,并提出干热河谷区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目标以及选择相应的持续农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生态化成为近年来城市水土流失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分析当前城市水土流失的研究概况,探讨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是如何在城市水土流失研究的现有框架上进行更为综合的、深入的拓展.在景观生态学看来,与传统地区的水土流失相比,城市水土流失具有城乡二元景观异质性、城市化造成的过程化影响、城市水土保持的地域综合性这个三个重要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当前城市水土流失已经建立了主要包括城市水土流失的效应特征、形成机制,评价体系和水土保持在内的研究框架.景观生态学的引人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途径上为今后的城市水土流失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可操作性的思路.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也足今后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河流水质退化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用1986-2004年的长期观测数据, 探讨了河流水质的演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深圳市河流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为CODMn、BOD5、NH3-N、挥发酚、石油类、TP等6个指标。1986-1990年,大沙河、茅洲河、西乡河、观澜河、龙岗河和坪山河年水质尚好阶段,河流水质大多可以达到地表水II或III类水标准; 1991-1994年, 河流水质开始恶化,在这个阶段,除大沙河、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和坪山河在个别年份水质为III级或IV级外, 6条河流的水质在大多年份已经恶化为V类或劣V类水; 1995-2004年, 6条河流水质都已经恶化为劣V类水, 其河流水质已经受到极度污染,其中深圳河在1986年, 其水质就已经为劣V级。目前, 仅有特区内的深圳河和大沙河水质有所好转, 可能已经达到社会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逐渐优化的阶段。而工业化、城市化、人口增长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是水质退化的主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