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科学测度区域深度贫困出列村脱贫稳定性并识别阻碍因素,为实现稳定脱贫,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实践支撑。[方法]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资本、人力资源、发展机会5个维度构建脱贫稳定性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脱贫稳定性测度方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2021年宁夏西吉县深度贫困出列村脱贫稳定性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研究村域脱贫稳定性总体不高且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存在差异。稳定脱贫分异类型可识别为单维度约束稳定脱贫型、双维度约束稳定脱贫型和多维度约束稳定脱贫型。新型经营主体数量、消费经营场所数量、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牲畜户均养殖数、电商配送点数量、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地形起伏度等是影响稳定脱贫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村域脱贫稳定性有待提高,存在多重返贫风险。未来应立足区域特征,加强不同约束和风险类型下返贫防控策略重构。  相似文献   
2.
莱芜市的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本文主要选取了雪野旅游区进行了分析和初步规划,全文分三大部分:首先对雪野的基础环境进行了分析,然后定位旅游形象,最后对景区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和规划。  相似文献   
3.
苏南运河水质影响区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河网区水系特征及区域污染物排放特点,确定主要水质影响区.利用单因子指数法以及等标污染负荷法研究运河水质及其影响区污染负荷.借助平原河网区水环境数学模型对各支流出入运河流量比的计算结果,对包括区域外的入运河污染负荷总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运河监测断面中超标断面占76.2%,氨氮超标最严重,其次为总磷,运河常州段、无锡段水质最差;研究区内工业点源污染负荷贡献率最大,生活源次之;人苏南运河污染物总量为COD2.63万t、氨氮2 614.3 t,TP316.63 t,其中研究区域内各类污染物入运河量所占比重均在79%以上.研究区域内污染负荷是苏南运河水质的主要影响源,常州、无锡为污染控制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4.
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第一次全国污染物普查数据对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的原始产生量、出厂排放量按行业类别及排放去向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仅COD、氨氮两项指标被纳入普查工业源重点因子,为全面分析工业源污染负荷量,选取常州、苏州、无锡、镇江地区共计1424家典型企业对TN、TP因子进行了补充监测,同时,对各县市共214家污水处理厂排口浓度进行了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工业源直排入河量及污水厂处理后入河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原始产生废水19.59亿吨、COD 118.7万吨、氨氮3.47万吨,经过企业内部处理后出厂排放废水量约11亿吨,其中35%的废水接入了污水处理厂;太湖流域江苏片区最终入河的工业源污染物量分别为COD 10.6万吨/年、氨氮4665吨/年、总磷934吨/年、总氮1.84万吨/年。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农业活动区农田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全面了解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典型农业活动区——太滆运河流域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风险状况,采集115个农田表层土壤样点,测定Cd、Cu、Zn、Ni、Pb、Cr、Hg和As的含量,并综合利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太滆运河流域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均值满足食用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但Cd、Cu、Zn、Ni和Pb的含量均值超过了江苏省土壤背景值;农田土壤受到Cd和Pb的轻微污染,整体潜在生态风险较低;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风险(THI)均值分别为1.37和0.26,致癌风险(TCR)均值分别为1.42E-05和1.65E-05,整体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但儿童面临着明显的非致癌风险;Cr和As是农田土壤中最主要的健康风险因子。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成人和儿童的THI和TCR热点主要分布在太滆运河中游南部地区和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地位大不如前,乡村旅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始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开始逐渐兴起。本文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类型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分析对我国的旅游新形势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宁南脱贫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变化趋势,探究其主要驱动因子,进而提出降低系统脆弱性,推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方法]基于宁南脱贫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等数据,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力三个维度构建脆弱性评价体系,借助VSD模型开展宁南脱贫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并地理探测其影响因素。[结果]时序上,脆弱性先降后升,其中暴露度与之一致,敏感性先升后降,适应力不断上升。空间上,脆弱性南升北降且高值区不断向南集中而低值区呈南北分散分布,暴露度南升北降且高值区不断向南集中,敏感性南升北降且始终保持南高北低的态势,适应力南北升降变动较大且高值区趋于收敛。地理探测脆弱性主要受农业产值比重(0.681 7)、平均坡度(0.596 5)、城市化水平(0.591 3)、地方财政性收入(0.568 4)和水资源总量(0.523 6)的影响。[结论]宁南脱贫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显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同时起主导作用,应注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双重改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